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科技与武器装备
我所亲历的导弹研制
发布时间: 2012-07-19    作者:梁守槃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012-07-19
  字体:(     ) 关闭窗口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共党史,应把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方针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来阐述,把“两弹一星”的叙述作为实现党的路线的事例,也就是遵照中央的决定,以“赶超”为目标,突出在困难和挫折中我们如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果,而不要单纯从宣传的角度去强调已有业绩的辉煌。钱学森说要突出讲“两弹一星”,是从宣传和发扬这种精神讲的,这当然很重要。但从党史的角度上,我认为应通过“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体现党对国防科技事业的领导,怎样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不能单纯为“两弹一星”谈“两弹一星”。同时,在党史写作中,应把“两弹一星”中的导弹研制过程多说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国防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当年周总理说“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强调的是作战需要。因为有了导弹而没有原子弹,还是可以装载黄色炸药打击敌人,而有了原子弹没有导弹,就只能在沙漠地区做试验,打不到敌人那边去。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已声明,绝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子弹)。所以,在未来战争中,导弹更重要了。

  在怎样对待苏联外援问题上,一开始就存在不同认识。有人提出疑问,没有苏联的援助我们能不能研制导弹?苏联本来答应援助我们,可到19568月我们开始组织实施时,苏联说要运来两发P2导弹,同时又说我们给你们的援助“到此为止”。有些同志认为在没有苏联援助的情况下,即使我们研制导弹也不会成功。10月,聂荣臻元帅召集我们开会,他问:“假定没有苏联援助,你们搞不搞?”那时我们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我们要搞;另一种意见说,不是我们不要搞,恐怕没有条件搞成。什么理由呢?有人说你见都没见过导弹,就说能搞,这不是好高骛远吗?我说:搞新型武器要是没见过就不能搞,那世界上就搞不成导弹和原子弹,因为德国没搞之前世界上没有导弹;美国没搞原子弹之前,世界上没有原子弹。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能搞,中国就搞不了呢?到1957年下半年苏联又答应援助我们了,一时间大家都有信心了,说有了苏联援助,这件事情不成问题,我们仿制一定会成功。

  导弹研制的开始阶段我们主要是仿制苏联的技术。有些人认为中国技术比先进国家落后几十年,所以我们必须尽量仿制,仿制第一个型号后,再仿制第二个型号,认为这是使我们成功的经验。但聂帅不同意,他说:“我让你们引进,为的是摸底,作为自己独立设计的台阶,不是叫你们仿制再仿制。”聂帅拍板定下来,只仿制一个型号,以后就自己设计,并且写报告给中央,提出导弹试验要“自力更生、力争外援、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成果”。要力争外援,是因为当时苏联还没答应援助我们。等到外援争取到以后,有人说应站在外援的基础上。聂帅说:不对,还是要自力更生。你们不但要仿制出东西,还要从理论上吃透为什么这样做。因此,我们除了仿制外,当时还进行了一项工作,即我们称为“反设计”的工作。

  所谓“反设计”,是在已有产品的重量、尺寸、射程等指标都确定的前提下,把苏联的图纸盖起来,根据理论我能设计出什么样的产品,设计出来后跟苏联的图纸比较,如果跟苏联的不一样,就要检查到底哪个环节错了,一直要做到理论设计的结果跟苏联图纸一样。

  此前,我们与苏联专家合作,他们给予我们不少帮助,比较突出的一件事就是端正思想。比如划拨给我们一个生产飞机的工厂,于是有的工程师就说,我们这儿也有苏联的经验,是苏联飞机的经验,你们做的有些事情跟我们的经验不一致,值得考虑。但是苏联专家谈得很简单:“我们今天跟你们谈的是导弹而不是飞机,你说的苏联飞机的经验是真的,但我跟你说的是苏联导弹的经验,你不要拿苏联飞机的经验反驳苏联导弹的经验。”这件事情也得到聂帅的支持。他说,对于导弹的研制,我们一定要吃透,不要觉得自己怎么样。我们就按照聂帅的指示做。还有,我们在苏联援助之前已经开始试车台的独立设计工作,有了苏联援助,这项工作又被说成“轻举妄动的反面教员”,要停下来作为教训来批判。苏联火箭发动机专家发表意见说:这个试车台可以用嘛!为什么要说不行!有些同志就回答说这不是苏联设计的。他说:为什么一定要用苏联专家设计的呢?你们自己设计的做出来也可以用嘛!这个试车台又起死回生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到苏联专家比较“保守”,有些事情不愿意跟我们讲。比如导弹要打得更远,直径就需要做得比较大。苏联导弹是按照已有的最宽的铝板作为箱底,箱底是一整块铝板,不可能把铝板的尺寸增加,只能把两块铝板焊在一起来增大箱底。在讨论时有个苏联专家说,可以这样或那样,但他讲到一半时,苏联的首席专家来了,说“不许讲!”他赶紧收起来,再也不讲了。我就问他(这位首席专家是与我相对应的,我是总设计师):为什么不能谈?他说:“我们到中国来,只有一个很小的任务,就是帮助中国同志按照我们给的图纸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我们政府没交给我们更多的任务,所以我们不能讲啊!

  有些事情就更糟了。当时导弹是用液氧做氧化剂,燃料是酒精,我们就叫车间自己生产。按照苏联的规格我们生产的液氧完全合格,但苏联专家说:“中国的液氧恐怕靠不住,还是向苏联订液氧,用漕车运来。”苏联专家的话一言九鼎,我们就准备这样做。但随即赫鲁晓夫撕毁了合同,结果他们又不卖给我们液氧了。还有,由于液氧酒精发热量比较低,根据钱学森的意见,准备用液氧煤油替代酒精。苏联的首席专家帕夫罗夫(与钱学森对应的)就说:“不要搞,我们苏联没有搞这个。”我们就停下来了。现在我们知道实际上当时苏联搞了,但他硬是要求我们“不要搞”。这更证明不自力更生,完全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在技术上他们可以说一些假话,在实物上他可以不卖给你。所以,如果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永远也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管它叫好心人的危言耸听,其目的是好的,但他怕失败,总是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如果怀疑某一论点,就必须靠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可是,到今天有的部门还有这种说法。什么理由呢?还是说中国技术落后,我们必须引进,通过引进得到一个高起点,然后再研制。对此我们恐怕是需要认真澄清的。这种思想是说中国只能跟踪,所谓“赶超”现在很少有人提了,一提就说那是好高骛远。我认为要是不断引进的话,我们只能永远落后20年。别人卖给我们的东西永远不是最先进的,就像英国一个公司卖给中国的发动机,英国工业界也说为什么卖给中国?这个公司答复很简单:我们卖给中国的不是英国最先进的。中国人拿去以后,消化、试制,最后得到成功,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那就是说我们永远落后。我觉得这些话值得深思:去引进一个自认为高起点、实际上并不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产品,先消化花上几年,然后再组织生产线试制,生产出来,一共得十几年的时间。最后结果还是落后20年。

  我们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东西,别人是很重视的。例如我国的某型导弹,美国起名叫“蚕式导弹”,美国一方面在报纸上宣传说中国的导弹不行,另一方面又在研究对策。这就证明我们的产品还是达到了国际水准的,要不他们何必这样呢?现在美国有时把“蚕式导弹”作为中国导弹的一个代名词。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按内容应该叫《钱学森传》,但书的名字却叫《“蚕式导弹”的线索》。我们应该有追求创新的信心,不要总觉得中国落后,不可能赶上外国。只要有信心,我们是可以赶上的,而且花的钱也不比外国多。所以思想问题不解决,恐怕要实现中国国防现代化还需要走更长的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