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军控与裁军史
新时期我军第一次大裁军及其历史影响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张政 鲍永娟    来源:《党史文苑》2008.06下半月 2008-06-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军队领导人非常重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先后进行了多次体制编制调整,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这次大裁军是建国以来军队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整编,是促进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也真正开始了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从注重数量规模型向注重质量效能,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战略性转变。[1]P323本文拟从此次裁军的背景、措施和影响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一、裁军的背景

  1、军队臃肿的问题比较突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人民解放军在组织编制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臃肿”。邓小平对此早就有清醒的认识,早在1975年他就把“消肿”作为整顿军队的首要任务。同年624日至715日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围绕“消肿”问题,确定了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的原则,并作了部署。但由于1976年的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冲击,这次会议确定的任务没有完成。1977,邓小平重新工作后,继续强调军队要精简整编,改革体制。在同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他指出:“尽管我们部队这样大,但连队并不充实,而各级机关却十分庞大,臃肿的情况很严重。现在一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要增加机构,增加人,这不行。”[2]P731980,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把军队搞精干、提高战斗力也好,都需要“消肿”。[2]P248249邓小平的一系列讲话、指示为新时期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裁军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求军队建设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就要求人民解放军进行工作重点的转移,以服务于经济建设整个大局。“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军队要消肿,是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的需要,也是军队自身建设的需要。”[3]P48因此,邓小平指出:“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4]P129一方面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另一方面军队要实行自身的现代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军队实行精兵政策。

二、裁军的措施

  198552366,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由过去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会议还作出了减少军队员额100万的决定。这次会议为新时期我军第一次大裁军拉开了帷幕。

  1、颁布《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为了贯彻执行裁减人民解放军100万的重大决策,7月1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转发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全军指战员务必从大局出发,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各级党政机关及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军队的改革和精简工作。《方案》提出了以下原则:精简人员要与改革体制编制,改革有关制度同步进行;陆海空军部队都要裁减一些部队,多减守备部队、步兵部队和勤务保障部队;精干编制,减少军队的社会性负担,将可由地方承担的工作交给地方有关部门;调整军队的变成比例,加强一些薄弱环节,加强诸兵种合成;改革体制、精简整编与提高干部素质结合,加强干部训练,促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2、根据《方案》的原则确定的裁军措施。大军区合并,减少团级以上单位;裁减大批机关人员;开始实行士官制度,机关、部队的76种职务由军官改由士兵担任;各级领导班子编制减少副职干部;陆军的军整编为集团军,增加特种兵比重,增强陆军独立作战能力;海空军淘汰陈旧装备,相应减少人员;军队院校进行调整,初步理顺指挥院校初、中、高三级体制;一些担任内卫、边防的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改为武装警察部队;实行“军、政、文、民”一体化训练;坚持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组建预备役师、团,减少基干民兵的数量;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制定了新的国防工程规划,实行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将部分工程投入平时使用;研究确定武器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重点,开始装备研制合同制,部分军工力量投入国民经济建设;组建战略后方基地指挥部,开始试行划区供应、医疗和管理,形成新的储备供应管理体制。以上措施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陆军军改编成集团军,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种部队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增编了电子对抗部队、伪装部队等专业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二是改革体制,裁并机构。直属中央军委和大军区的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缩编合并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所属的业务部;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三是改变隶属关系。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政府建制领导。百万大裁军后,解放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

三、裁军的影响

  198744,在全国人大六届五次全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裁减员额100万后,军队的总定额为300万。”具体的数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人员由423.8万减少到了323.5万人。此次裁军决不仅仅意味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规模上缩小了100,它有着比这100万大得多的影响和意义。

  1、通过裁军,使军队的编成更加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了我军应付现代战争的能力。进行编制体制调整,解决臃肿的问题,对于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此次裁军按照《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的原则,主要减少师、团单位4054,军级单位31,大军区4,县市人武部划归地方建制2592,降低了部分单位的登记。同时,撤并了部分军队院校,经过体制编制调整后的军队,官兵比例达到1:3.3。这次裁军,增加了电子对抗部队和组建了新的兵种陆军航空兵,大大增强了我军适应未来战争的能力,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人民解放军陆军统一改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有利于各种武器装备、人员在战斗中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威力。

  2、在大裁军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军队建设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的指导方针,为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紧缩军费开支,把节省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在裁军的过程当中,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1984年为11.7%,1985年为10.4%,1986年为8.6%,1987年为8.6%,1988年为7.4%。二是积极支援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军队既为大局让路,又为大局服务,特别是在裁军过程中,部队的员额减少,直接使军队能腾出更多的军事设施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据统计,全军医院对社会开放仅一年多时间,就收治地方病员135万余人,缓解了群众看病难、治病难等许多问题。三是大批优秀人才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人民解放军历来是一所培养人才的大学校,特别重视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据统计,退伍战士中,70%的人掌握了一门以上民用技术,1987年上半年为止,以军队培养的两用人才为骨干兴办的商品经济联合体已占全国农村经济联合体总数的5%。这些人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来源,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

  3、中国主动采取的单方面裁军,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使当时国际间的军备竞赛和紧张局势逐步趋向缓和。中国单方面裁军一百万,与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加强军备竞赛,在裁军问题上唱得多做得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一行动向世界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和平的诚意,因而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赞扬。前西德《波恩评论报》上说:“大家都在谈裁军,可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人言行一致。”巴基斯坦《黎明报》评论道:“中国裁军一百万的决定将会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它确实是一次单方面的行动。”实践证明,这次裁军,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信赖与合作的良好氛围,为我国政府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殿仁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聚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7.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杨尚昆:在军委纪委二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1984年11月2)[R].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