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军控与裁军史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发布时间: 2012-07-24    作者:刘志青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07-24
  字体:(     ) 关闭窗口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积极实行信息化军事变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突飞猛进,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仍然有差距。20051221,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落实‘五句话’总要求,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主要战略方向建设与其他战略方向建设,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着力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主体作用,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①胡锦涛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既强调突出重点,又强调协调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中国军事变革在体制编制调整、数字化战场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联合作战训练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丰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走复合式发展道路,调整体制编制

  中国信息化军事变革是在机械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实行的,对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冲击较大。20051221,胡锦涛提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战略目标,坚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实现部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增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按照机械化军队建设的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需要保持一定的员额,按照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则需要轻型化。为了兼顾机械化与信息化军队建设复合式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80年代裁减了100万人,90年代又裁减了50万人。适当减少员额使军队更加精干,有限的军费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实践证明,两次裁军完全符合中国军队建设的实际要求。200391,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宣布,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人,使军队总员额保持在230万人。陆军部队是裁减的重点,共减少编制员额13万余人。省军区、军区机关及其直属单位是裁减的次重点,共减少编制员额6万余人。[1]胡锦涛关于“复合发展”方针提出后,精简整编方向更加明确。

  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2005年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的任务是:压缩规模,改革体制,优化结构,调整编组,完善制度,从编成结构上提升军队战斗力。因此,与裁减员额相对应的是调整体制,理顺军队内部关系。(1)精简机关、直属单位和院校。全军团以上机关部门减少3000余个,团以上直属单位减少400余个,院校减少15所,训练机构减少31个。(2)优化军兵种内部结构。重点提高各军兵种高新技术部队的比例。(3)改革完善领导指挥体制。重点精简军以上机关和直属单位,减少指挥层次,健全作战指挥体系,强化指挥功能。调整机关职能,撤并部门,减少内设机构和人员。(4)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提高综合保障效益。扩大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范围,减少重复设置的保障机构,裁减后勤人员。(5)改善官兵比例。减少军官和文职干部17万人,增加士兵的比例。(6)调整院校体制编制。健全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的体制和制度,完善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高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新型院校体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办学的要求,优化院校体系结构,精简部分军地通用或同类数量偏多的院校,合并同驻一地或任务相近的院校。[2

  2005年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圆满完成了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陆军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下降了15%,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提高了38%。通过压缩规模和优化结构,人民解放军提高了作战能力。这次体制编制调整是继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之后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二、整合资源,投入数字化战场建设

  自美国在海湾战争后提出数字化战场的概念后,许多国家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此有不同的表述。中国专家认为,“所谓数字化战场,是指以覆盖整个作战空间的信息网络为基础,将各个信息化作战环节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和运用的自动化和高度一体化的战场。”[3]数字化战场的实质是一个把战场上各种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系统、数字化部队连接在一起的大系统,数字化战场的目标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战场各个作战环节的智能化,数字化战场主要包括指挥控制系统、情报侦察系统、预警探测系统、电子战系统、信息传输系统、数字化部队和后勤保障系统等。数字化部队是数字化战场上作战的主体,指挥控制系统是数字化战场建设的重点,武器装备数字化是实现战场数字化的前提,信息传输系统是构成数字化战场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其他各个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纽带。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科技强军战略思想,追踪世界军事强国数字化战场的发展,寻求信息化发展对策,对数字化战场较早地进行了理论研究。其中,主要对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及其武器装备展开研究实验,探索数字化部队建设的基本规律。2004年,数字化装甲合成营建设的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先后完成几十种数字化装备的研制、生产,完成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及数个子系统的开发,完成数字化装甲合成营建制内各种武器装备的改进设计,完成战场目标探测识别系统样机的研制,完成了全部数字化装备的联网调试,建成了具有多种功能的数字化信息系统。

  试验中的数字化装甲合成营战斗编成由6个部分组成:战斗单元由坦克分队和装甲步兵等地面主要突击力量编成;火力支援单元由自行火炮连和反坦克导弹分队等编成;防空单元由自行高炮分队和防空导弹分队等编成;情报单元由上级派出负责实施直接战术情报支援的侦察直升机、装甲侦察车以及其他地面侦察设备与人员编成;战斗保障单元由与装甲机械化部队具有同等机动能力和防护能力的工兵分队、防化分队以及其他特业分队等编成;战斗勤务单元由装备有各型履带式车辆的后勤、技术保障机构等编成。各作战单元之间,横纵向信息链路完全实现无缝连接,具有情报获取与分发、战场信息综合处理、战场指挥与控制、辅助决策和火力协调5种功能。

  中国陆军数字化试验部队建设以装甲步兵为主体是经过反复比较的结果。摩托化步兵在人民解放军陆军构成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由于战场机动能力、防护力、攻击力薄弱,已成为淘汰兵种,不适宜进行数字化建设。坦克兵是人民解放军陆军作战的主体,陆军数字化建设也以坦克兵为楔入进行过试验,但是由于未来数字化战场上武器射程更远、精度更高,主要采取非接触性战法实施作战行动,笨重的坦克不能适应数字化战场快速、高效作战的要求。装甲步兵灵活、快速,特别是轮式装甲步兵具有良好的战场适应能力,最终成为人民解放军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的主体兵种。

  实验证明,数字化装备能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但装备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实验部队虽然已用较长时间熟悉装备并进行日常训练,还制定了新的战术和使用守则,但是因为理念和运用方法不完全相同,在传统思维尚未完全消除的过渡期内仍以传统习惯操作新装备,使数字化装备的效果大打折扣。部队在接收数字化装备后,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新装备研究、新编制研究和新理论落实上,影响了官兵基本作战技能、体能训练和战术训练的质量。

  中国数字化战场建设虽然也取得重大突破,但相对于数字化部队的建设还比较落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挥控制系统建设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为战场数字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没能同其他系统形成综合体系,一体化程度不高;野战系统适应性差,难以适应恶劣的战场环境;已建或在建系统未能实现与武器系统的交链配套,指挥网络无法传递实时控制信息,多数指挥所难以对武器系统进行有效监控;安全保密水平较低。(2)情报侦察系统已具备多种手段互补的能力,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侦察体系,但是在情报侦察需求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与主战武器不配套,系统一体化程度低,整体效能不高,安全防护措施不健全;情报侦察自动化装备未纳入军队装备科研、管理体系,不能满足现实军事斗争及长远发展的要求。(3)预警探测系统已经建立起对付中高空常规飞机的防空体系,但是缺乏地空一体化探测系统总体分析与验证的必要手段;在太空领域发展预警探测仅仅是刚开始。(4)电子对抗系统已初步具备在一般条件下应付陆上小规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能力,新研制的具有抗干扰能力的装备已陆续装备部队,但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军队相比,中国海空军战场电子对抗力量比较薄弱,与未来主要作战方向的需要不相适应。(5)在信息传输系统方面,传统的话音业务通信量逐渐减少,数字化的非话业务通信量不断增加,战场数据、图像、视频通信率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有利于提高指战员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但是信息传输系统一体化程度低;网络结构单薄,整体效能不高;管理手段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对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能力弱,安全防护措施不健全。(6)在武器装备系统方面,中国自主研制发了一些适合部队现行装备使用的信息系统,如定位导航系统、初级战场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信息系统或装备,并利用一些信息技术或嵌入式信息系统、数字化装备改造了主战坦克、装甲指挥车、步战车、火炮及舰船等武器装备,但是数字化武器装备数量少、规模小,数字化武器平台通用化、系列化、信息化水平低,单兵数字化系统基本还是空白。(7)对后勤保障系统在数字化战场中的特殊地位已经有些理论研究,并引进了外军的聚焦式后勤理念,但是在实践上基本还是空白,技术上难题多、缺乏经验;不同军种、兵种难以实现内部的互联互通;信道传输容量有限;计算机系统和数字化后勤装备保障信息系统的防护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后勤保障系统建设投入少,经费不足;官兵素质与数字化后勤装备保障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3](pp1332

    1. 刘志青: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