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展优属活动
为了表达对志愿军的支持和拥戴之情,解除志愿军的后顾之忧,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把优抚工作当成重大的政治任务,列为爱国公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安东市为了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于1952年1月,成立了拥军优属委员会,由市抗美援朝分会主席兼主任,设4个副主任,16名委员,县区及市直机关、厂矿都成立了分会及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拥军优属工作。
在安东市委号召下,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普遍订立了拥军优属公约,掀起了拥军优属热潮。市委先后下发了优属工作计划、优待办法、优属原则等一系列文件,千方百计地为军、烈属及退伍军人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从1951—1953年,安东市先后为生活贫困的军、烈属子女及家属安排就业420人。
实行包耕代耕。对农村烈军属优待,主要采取包耕代耕的办法,帮助烈军属把地种好。宽甸县共为11741户军、烈属包、代、助耕地108873.7亩。岫岩县共有军、烈属9792户,其中7498户享受了代耕待遇,包耕1137户。凤城县有军、烈属1万多户,享受包、代耕的有3952户,土地2万多亩,占军、烈属耕地面积的44%。另外,还代耕烟草1160亩。1950—1955年,全市农村有3678户烈军属享受代耕土地20022亩,通过代耕,普遍增加产量,使广大优抚对象生活得到改善。
安东市委还通过救济补助、免费助学、扶持生产和走访慰问等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拥军优属工作,感动了广大军、烈属。许多军属纷纷给前线的亲人写信,汇报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关怀,鼓励亲人安心在前线奋勇杀敌,多立战功。
三、找准战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战勤工作落到实处
由于安东长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内战的创伤,经济建设尚在恢复之中,绝大部分市民以营利和工资为生,生活还比较困难,加之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前期支前服勤时,各种思想问题便暴露出来。诸如:有的群众怕过江以后家庭生活无人照管,找借口逃避服勤;有的干部摆不正群众利益和战争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偏重群众的眼前利益,忽视战争的长远利益;有的干部强迫命令,分配任务不公正,挫伤了部分群众的积极性等等。
为确保支前服勤任务的圆满完成,市委首先从解决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入手,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搞好思想发动,以提高干部、群众的服勤自觉性。元宝区委组织住区内的省、市、区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向居民讲解“救邻则是自救,户破则堂危,唇亡则齿寒”的道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战勤工作中的思想问题得到很好解决,服战勤质量不断提高,工作中涌现了许多先进事迹。元宝区为确保服战勤人员思想稳定,坚持做到战勤队伍出发前,区领导亲自向群众布置任务、地点、时间、报酬和注意事项,让群众明了所担负任务的目的及意义,使群众感到政府不是光要他们出力,而且关心他们生活,使民工心中有数,家人放心,从而安心服勤。
为圆满完成战勤任务,安东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解决好群众思想问题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做了以下工作:
1.自上而下,层层建立健全战勤组织,明确隶属关系和业务范围,把战勤工作落到实处。安东市成立战勤处;区设战勤助理;派出所设战勤干事;街行政小组副组长任战勤组长,户籍区设两名(正副)战勤中心组长。市战勤处对区战勤助理为业务领导关系,对区政府(公所)为业务指导关系,并有权代理市长处理战勤工作。对紧迫的战勤任务,战勤处有权随时下达,各区都要无条件执行。但在正常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区战勤组织的作用。区战勤助理领导派出所战勤干事;战勤干事直接领导各战勤中心组长,通过区战勤建制布置任务;区战勤助理由战勤人员配合,直接领导区、街的担架、大车、民工大队。凡服勤人员必须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聚,可集百万民众,大车、担架、民工源源而来;散,可由‘兵’变民,生产、生活、训练,有条不紊。”
2.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战勤任务圆满完成。为适应城市战勤工作特点,更好地发挥城市的经济、技术、交通、生产等优越条件,市委和市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在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总方针下,把生产与战勤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车出车,各尽其长,合理分工,照顾生产。劳者得酬,平衡差异,调剂负担。并严密组织,统一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使用与爱惜民力、财力,防止强迫命令作风,克服畸轻畸重现象。为此,市委和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安东市关于执行东北区及辽东省战勤动员暂行办法的几项规定》、《安东市支前工作的计划和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凡国民年满17至50岁的男子;18至45岁的妇女以及家有运输工具等,均有应征服勤义务。同时,对城市和农村(郊区)服勤、组织与管理及战勤费的征收与开支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安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使用了民力和财力。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把出战勤当成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尽所能为抗美援朝出力。
3.订立服勤爱国公约,积极开展选模运动,促进了战勤工作深入开展。为使群众明确奋斗目标,提高服勤积极性,掀起更大的支前热潮,市政府于1951年6月23日发出了《关于复查战勤费征收及订立服勤爱国公约开展选模运动的几点意见的指示》。制定担架队、民工队、大车队服勤爱国公约,设担架、民工、大车、战勤工作模范四种,其内容与服勤爱国公约基本一致。通俗易记,执行方便。
通过订立爱国服勤公约和选模运动,车与车、户与户、组与组之间,开展了支前竞赛,进一步掀起了支前热潮。市内五个区互相挑应战,陈北辰市长为评判员。各县也成立了评模委员会。第三区战勤股长范长林等7名干部向全市战勤人员响亮地提出:多缴一份战勤费,就多消灭一个敌人,早缴一天战勤费,和平和胜利就会早到来一天。市政府把他们的挑战条件通报全市,号召所有战勤人员向他们学习。在他们带动下,其他各战勤组织也都按照各自的条件,开展了挑应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服勤的积极性。
在三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共安东市委、市政府由于制定了一系列战勤服务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较好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支前服勤任务。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至1953年,全市(包括四个县)共出担架7347付,其中市内4608付;民工220947人,其中市内95498人;大车41814台,其中市内22175台。安东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执行服勤公约,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