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建设70年
台海两岸在军事安全领域谋求和平的历史启示
发布时间: 2012-07-24    作者:史晓东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2-07-24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5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的目的是“震慑‘台独’,敲打美国”。由于美国违背承诺批准李登辉访美,中国政府要给予有力的反击,使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从1995年秋季开始的一系列军事演习,可以认为是中国突出台湾问题的“严重性”和向美国显示中国的决心与能力的措施之一。

  在严格使军事行动目标限定于服务政治目标的同时,中共在筹划军事行动时也尽可能设想各种情况,避免冲突扩大,特别是尽可能避免与美军发生冲突。

  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对台军事斗争是和边防海防联系在一起的。为确保国家边防海防安宁,当时规定,中国边防海防部队要严守疆界,不主动惹事,处理外国入侵事件要从全局着眼,从政治上、外交上着眼,宁可在军事上失掉某些战机,也不要使国家在政治上、外交上陷于被动。20世纪50年代美国飞机经常入侵中国领空领海,当时中国规定战机不得飞出领海作战,但美机如入侵领空时必须给予坚决打击。60年代初,鉴于当时中国面临的困难局面及美机只是袭扰侦察,中央军委曾规定对入侵美军飞机只是严加监视,而不予攻击。1963625,中央军委在一项指示中明确提出,在边防海防斗争中,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必须根据中央的既定方针,既要保卫我国领土、领海、领空不受侵犯,又要运用好斗争策略,力求保持平静,避免引起局势紧张。对敌斗争,要既不主动惹事,又不示弱。[11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在1954年、1958年、19951996年三次军事斗争中,中共采取不主动追击撤退之敌,只打蒋舰、不打美舰,预先公布演习目的、规模、时间和地点等方法,有效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冲突。2000年以后,针对民进党的“台独”分裂活动,中共组织了一系列警示性的三军联合演习,意在表达对“台独”行为的强烈不满、遏制“台独”,但始终很克制,台海两岸没有发生直接冲突。

  四、加强对军事要素的有效控制

  军事要素主要是指武装力量的建设、调动与部署、军队的重大活动、重要的军事学术思想与观点的传播、国防宣传、军事涉外活动等等,这些要素是判断对方战略企图的主要依据。有效控制上述军事要素,是保证军事行动始终服从政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防止误判和冲突升级的重要条件。

  在台海两岸60多年的军事斗争实践中,中共最高决策者始终强调发挥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斗争形式的整体合力。在筹划和实施军事行动中,中央军委始终要求参战部队要有高度的政治头脑,加强组织纪律性,严格掌握政策界限,一切行动都要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反对只顾军事需要而忽略政治后果的任何做法。

  金门炮战开始以后,按照毛泽东的最初预想,主要通过炮击封锁金门,最终迫使蒋介石集团放弃金门,但是炮击的主要目的不是侦察蒋军的防御,而是侦察美国的决心。因此,“不说一定登陆金门,也不说不登陆”,而是相机行事。毛泽东还明确要求:“宣传上目前暂不直接联系金门打炮。现在要养精蓄锐,引而不发”。[1](pp858859)但是参与指挥的军事领导并不是都明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作战意图。从827日起,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以福建前线指挥所的名义连续播发了一篇广播稿,敦促防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官兵放下武器,其中提到“对金门的登陆进攻已经迫在眉睫”,引起外电的关注。91日前后,毛泽东从外电报道中得知这一情况,严厉批评这是违反集中统一原则,他责成中央军委起草了《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稿,93下发。这个指示指出:“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是目前国际阶级斗争中最严重最复杂的焦点之一。”“解放台湾和沿海蒋介石占岛屿虽然属于我国内政问题,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复杂严重的国际斗争,我们不要把这个斗争简单化,而要把它看成是包括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宣传上的错综复杂的斗争。”指示对包括炮击金门在内的沿海斗争方针作出了四点规定,强调目前不宜进行登陆作战,必须有节奏,打打看看,看看打打,海军、空军不得进入公海作战,我军不准主动攻击美军。指示还指出:一切重要的行动和宣传(文告、谈话、口号、社论、新闻、广播)都必须遵守集中统一的原则,不得自作主张。[1](pp859860

  在台湾方面,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事例。200061,台湾“参谋总长”汤曜明首度证实,“参谋本部”下令在对岸来袭时,第一线部队不能发动攻击,第一线指挥员发射第一枪需经“参谋本部”同意。

  台海两岸对军事要素的高度控制,表明对采取军事手段的慎重态度,这也是两岸仍可维系和平的重要原因。

  五、保持沟通联系,避免相互隔绝

  台海两岸同胞同文同种,本来就有割不断的联系。1949年以后,在台海两岸交通通讯相对落后,又有海峡天险阻隔的情况下,原来联系台海两岸民间和军政人员之间的各种沟通渠道几乎都被切断了,不利于两岸化解分歧与冲突。

  从目前公布的材料看,为打破这种信息隔绝,台海两岸领导人不约而同地都利用一些方式试图保持联系,探询彼此的想法和底线,从而增进了双方对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的了解,减少了双方可能发生的误解和误判,对控制台海两岸军事冲突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后,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为“协防”台湾使用武力,并在浙东外海集结了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和40余艘驱逐舰。中央军委虽暂缓实施了进攻大陈岛的计划,但为了向美蒋示威,130命令空军继续猛烈轰炸大陈岛,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也表明了严正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愿因大陈岛等岛屿引发一场大战,又不能对这些岛屿上的国民党军弃之不顾,因此采取了出动舰只将大陈岛守军撤回台湾的办法。为避免中美军事冲突,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中美没有直接沟通渠道的情况下,将此事通知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希望劝说中国方面在国民党军撤退时不要加以攻击。22,毛泽东指示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和人民海军,蒋军从大陈岛撤退时,我军不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带射击。25,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命令第七舰队和其他部队帮助国民党从大陈岛撤退。[12

  1955年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及中共“和平解决”政策的提出,双方先后派出或委托密使进行沟通,对缓和台海两岸军事冲突、建立军事默契发挥了重要作用。

  炮击金门前几天,毛泽东曾委托曹聚仁设法传话给蒋氏父子,表明金门炮战主要是打给美国人看的,避免美国人插手使台湾划峡而治。[13]而早在1956年,中国已经通过章士钊、许孝炎将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台海两岸统一的具体办法转达给蒋氏父子,并希望蒋介石能在国家统一后回故乡看看,这使得蒋介石在金门炮战中顶住了美国压力,坚守“一个中国”立场,甚至强硬地表示“不容为了考虑盟邦态度如何,而瞻顾徘徊”。[14

  197911中美建交,中国制定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台海两岸关系的大环境显著改善。

  交流是互信之母,隔绝是误解之源。1987年年底,台海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5月以后,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然而,遗憾的是,尽管两岸都表示出对和平制度化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有关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协商谈判始终未能开启。台海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历史告诉我们,台海两岸同为一家,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对“台独”的分裂活动绝不能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81页。

  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人民日报》20041228

  4]《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重申中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时,一定考虑到台湾的现实,重视台湾人民的意见,实行合情合理的政策》,《人民日报》1979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人民日报》197911

  6]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人民日报》1995131

  7]胡锦涛:《携手推动台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11

  8]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9]徐焰:《金门之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10]《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徐焰:《金门之战》,第187页。

  11]瘳国良、李士顺、徐焰:《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57页。

  12]《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256页;徐焰:《金门之战》,第186页。

  13]黄嘉树、刘杰:《台海两岸谈判研究》,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14]参见全国台湾研究会编:《台湾问题实录》上,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65年台海两岸秘约:蒋介石回大陆任国民党总裁》,中国评论新闻网,20091026http://www.zhgpl.com/doc/10111/57/101115703.html coluid=7&kindid=0&docid=101115703

  [责任编辑:郑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