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学者 >> 武 力
武力:凝聚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 2020-01-17    作者:武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12-31
  字体:(     ) 关闭窗口

  凝聚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评《新中国70年》

  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新中国70年》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用真实准确的史料、严谨详实的数据、平实顺畅的语言,记述了新中国自1949年10月成立至2019年10月7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党领导人民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大理论、制度创新成果,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突出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央有关单位和著名专家学者的指导,不断审改打磨,日趋成熟。作为该书的作者之一,我认为该书有四点贡献。

  生动展现了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留存记忆、慎终追远是史书的首要任务,本书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点。70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也诞生了许多宝贵的精神品质。本书忠诚地记录下了这些历史成就与精神财富,通过真实准确的史料与严谨翔实的数据,如实再现了70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实践、重大成就和重大理论,并以深沉饱满的笔触记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与时代精神,发挥了珍藏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在如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本书以发展的眼光回溯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生动呈现出来。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看到:新中国如何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完成了建立工业基础、创立基本制度、巩固国防安全等一系列历史任务,为后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进而又是如何在前两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之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尤其是本书的第六、七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队国防、维护港澳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等领域全景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仅雄辩地说明了中国正在“强起来”,而且向读者展现了各个领域的战略部署,让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客观记录了新中国70年艰苦奋斗的探索历程

  资政育人是史书的重要功能,也是本书的另一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四个自信”正在不断增强。此时,迫切需要一本完整连贯的国史著作,立足于中国当下成就来回顾70年历程,重新阐发历史,发挥历史对当下的激励功能与借鉴意义。本书的问世正当其时。首先,作为一本完整记录70年历程的国史著作,本书正确认识了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对于新中国的成就与挫折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正确评价,这有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碎片化历史的干扰,帮助读者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其次,书中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贯穿全书的精神主线,始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让人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不禁油然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切认同。最后,本书客观地记录了新中国70年探索中的曲折教训,真实地呈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回避问题,不夸大成绩,有助于读者理性认识中国,保持清醒冷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中国人修史的最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新中国70年》秉持了这一原则,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看待70年发展历程,以历史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书中对于历史问题来龙去脉的记述,也将为解决当前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历史线索和历史经验。

  深刻记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探索

  贯穿于本书的还有一条理论主线,即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探索。本书在第一、二章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与遭遇的挫折;在第三、四、五章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程;在第六、七章记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指导中国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过去70年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遭遇挫折和低谷,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通过“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强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有益成果,而且能够克服其缺陷弊端,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坚定了“四个自信”,也为后发国家走向富强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同时还为日益陷入治理困境的发达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国内外关注的目光同时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本书恰好可以向人们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理论要点、实践成果,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提供生动的历史诠释。

  很好地论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近年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是当代史学界乃至理论界、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与如何看待新中国史密切相关,也与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相关。该书在论述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非常注意通过准确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从大视野、长跨度和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视角,来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处理了两个时期的关系。一是从经济落后、国际形势严峻的大国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二是在编撰论述时,运用主流与支流、局部与全局、本质与现象、内因与外因、长期与短期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成就与失误,并使之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三是将改革开放前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所创造的国家安全条件和奠定的工业基础、教育卫生基础,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条件结合在一起论述,将前人“勒紧裤腰带”压低消费、艰苦奋斗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充分展示出来,告诉读者中华民族正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前辈。

  简明扼要,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为了更加便于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掌握新中国70年的历史,以及对外传播的需要,我们在完成《新中国70年》的基础上,同时编写了15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同时出版了中、英文两个版本)。该书的指导思想、结构和观点都与《新中国70年》相同,属于纲要式的简明读本。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如果一名作家对于他写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他就会省略他懂的东西,而读者还是会对那些东西有强烈的感觉,仿佛作家已点明了一样。我们在编写这本简史时,就想做到简明不简单,省事不省理。编写该书的初衷,不仅是为国内的干部群众提供一个简明读本,还是为国外希望了解中国的民众提供一个普及性的读本,使那些对中国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全面、话语体系不熟悉的普通读者能够读懂、记住新中国的历史,因此我们很注意从事例选择上、语言上表述上、理论阐释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总之,中华民族有着重视历史、吸取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从《尚书》《春秋》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再到今天我们重修清史、编撰民国史、编撰中共党史和这次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对历史的记载也一直没有中断,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留下了令世界赞叹的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新中国7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录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步伐,我相信它会在“感念前人、激励今人、启迪后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2月31日第7版,原题:凝聚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