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1907.5.24.-1991.9.14.),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
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
一、生平简历
费正清1907年5月24日生于南得克萨斯州胡龙镇,是亚瑟·波·费和罗莱娜的独生子。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美国大学妇女协会成员,任该协会一分支机构主席,是位政治上相当活跃的人物。费正清1927年进入哈佛大学,主攻文科,包括希腊语、历史、哲学、政治、艺术和经济。1929年秋,费正清赴牛津大学。他的专业方向为东亚研究。1931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他把现代中国作为研究主题,以中美外交和机构史为新视点,突破了传统汉学的局限,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
费正清认为中国研究不应只局限于西方的资料,还应依靠中国本土的资源,考察中国的观点,这自然要求掌握汉语和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牛津的治学研究队伍十分有限,而且没有汉语课程。费正清向罗德奖学金委员会提出申请,成为第一位在远东地区的罗德奖学金学者。
1932年初,费正清来华,一面进修汉语,一面从师清华大学蒋廷黻进行研究工作。1936年1月,他回到英国牛津,获得了博士学位,学位论文题为《中国海关的起源》。这篇论文后经过修改、补充,以《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开埠》为题,于1954年出版。
获得博士学位后,费正清返回哈佛大学任教。从1939年起,他与赖肖尔一起开设了东亚文明课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四个月,他被征召到情报协调局工作,中间两次来华任职。1946年8月,费正清回到哈佛大学,担任区域研究(中国)项目的第一任主持人。1955年,他取得哈佛大学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创建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并且亲自出任主任,直至1973年。1977年,他从教职退休时该中心命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二、中国学研究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费正清,是因为作为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费正清首先成为由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研究演变的过渡性学者,他完成了从古典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研究的过渡,创立了以地区研究为标志的现代中国学。与欧洲传统的汉学研究相比,费正清的中国学研究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侧重研究清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他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活生生的当代史,只有追溯近代前后数百年的中国历史,才能更难确地、更客观理性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的中国。
第二,认为中华文明是独立于西方文明之外的独特的文明,中国文化是“最特殊、最与众不同、最古老、最自成体系、最平稳和伟大的文化”,因此必须运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来认识和研究。
第三,他非常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强调使用中国的档案和原始资料来研究中国历史。
第四,他认为学术研究不能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必须发挥经世致用的功能,主张“学者的责任不仅在于增加知识,而且在于教育公众,在于影响政策”。
作为东亚地区研究的开创者,费正清把对近现代中国的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主体,经他独著、合著、编辑、合编的作品多达60余部,还有大量的论文及书评。其论著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为学生和从事东亚研究的学者编写的关于中国研究的提要目录和文献介绍,如邓嗣禹等合编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文献通考》及《中国对西方的反应:研究指南》等外,还有就是为教育广大公众而写作的关于中国及中美关系的著作,如最广为人知的《美国与中国》。这类著述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的分量最大。虽然依据的是第二手资料,但充分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贯通在自己的解释框架之中。直接论述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走向、提出政策建议的文章也不少。他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来阐述问题,论述当前问题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论文在发表以后多被汇集成册,如《中国:人民的中央王国与美利坚合众国》、《认识中国:中美关系中的形象与政策》等,其他著作还有:《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中美两国的相互影响:历史评述》、《中美关系展望》等。
1.重要著述
(1)《美国与中国》
《美国与中国》是费正清的一部研究中国历史及中美关系的力作,它是美国汉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提纲挈领地简略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该书于1948年问世,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获得较高评价。
此后,他又不断补充修订,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完成了对中国历史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考察,研究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并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中美关。1958、1971、1979、1989年分别出了第二、三、四、五版,发行了数十万册,成为西方有关中国问题著作中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当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美国与中国》是他了解中国与中美关系的二三种参考书之一。
(2)《剑桥中国史》
作为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主要组织者,费正清还做了很多有益的学术普及工作。他主持编写了有关“东亚文明”“中国问题”的教科书,最主要是主持编的15卷本的《剑桥中国史》,中译本为《剑桥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及《伟大的中国革命》。《剑桥中国史》从1966年开始策划到1991年最后一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付印,为时共25年,每卷都由学科专家执笔,最后由资深编辑总成,向世界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堪称为一项有影响的跨国工程。费正清也是主要的撰稿人之一。他与来自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100多位中国研究专家为《剑桥中国史》撰稿,使这部巨著基本上反映了当代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准。从1985年起,这套“超级专题论文集”(费正清语)的中文译本的各卷在中国陆续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3)《观察中国》
《观察中国》是一本26篇论文的合集,其中大部分是书评,多数刊登在《纽约书评》上面。费正清将这些书评重新编辑、删减、修改,将零散的片断加以重新组织,分成关于中国近现代以来五大历史主题: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中国的革命领袖与其人民的关系、二十年的敌对之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文化大革命、近来一些美国人对中国问题做出判断的尝试。
《观察中国》于2001年由傅光明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2.创建东亚研究中心(后改为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
作为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费正清不仅博学,而且也长于学术组织(有人戏称,费正清是“学术企业家”)。
费正清在美国高等院校中以哈佛大学为基地,筹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经费来自福特基金会。东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中国,同时研究日本、朝鲜和其他东南亚各国与地区,中心搜集了大量资料,特别是注重搜集中国近代、现代史方面的资料。搜集的资料中包括重大史实、人物传记和思想制度。这些资料都被整理成英文信息档案,供研究者共同利用。
研究中心还出版了大批著述。自中心建立,最初20年共出版了图书140种。1970和1971两年就出版了43种,差不多每月出版两种,数量很可观,主要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除以上外,研究中心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问题专家和硕士、博士研究生。
3.呼吁对东亚的研究
费正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他的学术经历在影响和左右美国公众和政府决策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他曾不遗余力,劝诫美国政府和人民关注东亚,认识中国,他一方面向学界同仁呼吁加强美国教育和学术界对世界的承诺,同时要求教育机构加大向美国公众的传播力度。1940年,费正清指出,如果把东亚列入美国的学校课程,将有助于美国民众认清美国在东亚的利益。1950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正确反应取决于对当代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1970年,费正清再次呼吁美国政界和学术界深入、全面地研究整个东亚地区和国家,以便加速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从越南撤军。1980年,他又强调东亚研究对改善美中贸易、文化关系的重要性,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费正清的主张反映了他关于学术研究应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观点,在他的呼吁和倡导下,美国学术界和公众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美国对外政策的讨论。
4.扶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学
费正清不仅开创了美国的现代中国学,而且也扶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学,并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2—1953年,费正清在日本学习语言,研究目录,最终与日本学者市古宙三教授共同编写了一部关于中国问题的资料集。60年代,他先后两次出访,访问了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一些处于学术发展阶段的“边远地区”,费正清帮助当地的研究者建立起研究中心。
作为现代中国学第一代学者代表的费正清,其开拓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自身的研究局限性亦不可否认,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用的是官方资料,研究的是统治人物,反映了美国官方的观点。他的观点和著作实际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有违于历史事实,这一点也受到美国新一代中国学者的批判。费正清在与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接触过程中,也曾多次出现摇摆不定的时刻,这与其本人的社会经历、政治背景和学术生涯有着多方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