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外视域
王淼 王萌: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研究评析
发布时间: 2025-07-11    作者:王淼 王萌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5-07-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海外主流媒体、政党政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等均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及其道路选择,并就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因由、核心议题、价值评价等内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在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增进海外了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愿和决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担维和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和平发展道路;互利共赢;外交政策;海外研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直十分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通过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共赢发展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海外主流媒体、政党政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等多方的关注和讨论。2024年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因而,梳理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知与评价,一方面有助于研判世界各国的对华舆论导向和政策走势,更好地了解“世界眼中的中国”,验证“中国以何贡献世界”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发展,以更加坚定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主要研究成果概览
  中共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由愿景逐渐变为现实,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发展。海外各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开展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著作方面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穆伦堡学院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赫里克等编著的《中国的和平发展:认识、政策和误解》,该书采用建构主义方法,结合历史认知、调查数据和总体分析,认为中国以和平方式取得“大国”地位的前景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对中国发展的看法,而非权力或经济利益的具体衡量标准。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经济研究系列丛书,其中彼得·诺兰编著的《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对其原因、基础、内涵和前景的观察》,从中国学者郑必坚有关和平与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中国的发展应该是和平的,中国应该拥抱全球化,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学术论文方面  研究中国问题的海外期刊《国际研究》(Estudios Internacionales),《中俄研究》(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以及中国发行的外文期刊《中国国际政治季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中国聚焦》(Chinascope)等也刊发了许多海外学者有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章。如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斯·泽尔默从《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入手,强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政策旨在参与多极世界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事务。阿根廷国立科尔多瓦大学政治学博士马里亚诺·莫斯克拉基于习近平主席关于和平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出,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和平发展”出现频率很高,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概念之一,这显示出中国对经济和安全的高度关注。
  新闻媒体方面  海外政党政要和国际观察人士高度关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道路选择。例如,2023年11月,多家国际主流媒体报道了习近平主席时隔六年后应邀访美。其中,美国彭博社于2023年11月17日发表报道称:“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缓解了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局势……习近平主席还强调,各国应该‘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毫无疑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世界如此关注中国,中国也理应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于是,“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中共十八大后应运而生。尼日利亚通讯社网站就2024年在广州召开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发表评论称:“中国始终坚持‘只有世界好,中国才能好。当中国做得好时,世界将变得更好’。今天,中国正在以高品质发展进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不仅满足了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为全球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所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发展,同时为全球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中国期待同各国一道,共创良好的发展环境,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推动构建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全球现代化模式。”
  研究机构、智库及专家学者的相关报告及评论文章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英国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等全球知名智库都曾发布过关于新时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报告,并且普遍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多维度的,既注重内政经济发展,又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展示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过,这些报告也指出,随着中国逐渐崛起为全球大国,其和平发展的理念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战略之间的矛盾。也正因此,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一带一路”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让国际社会更了解中国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卡里指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颠覆了过去几十年来使地球成为人类不安全之地的零和博弈以及危险的地缘政治阴谋,同时也为实现全球和平提供机遇。
  综上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类型丰富,数量可观,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学术热点。与之前的研究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从研究视角来看,相关研究从宏观层面到更加聚焦微观层面;从研究议题来看,相关研究从聚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等到更加关注中国和平发展的成功实践,以及习近平主席的相关重要论述等内容;从研究队伍来看,从海外研究中国学的专家学者逐步扩大到进行专门研究的科研机构、智库等。未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热度还将持续。
二、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因由分析
  海外普遍认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是出于顺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一脉相承的体现。
  (一)顺应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原因的研究主要从国际层面和中国国内层面展开,普遍认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联系愈发紧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印度尼西亚比纳努桑塔拉大学教授埃里安·拉马达尼指出,要想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致力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尤其是要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更要做一个负责任的邻国。另一方面,面对当前冲突、战争频发的国际局势,以及一些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不仅是顺应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为达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双赢目标而做出的主动选择。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发展思想
  海外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平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以和为贵传统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研究员皮查蒙·耶奥凡东认为,和平与发展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治国传统和相应的世界秩序愿景中。第二,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阿西亚·哈通以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指出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践行了其文明中的和平发展思想。中华文明中的三个关键特征,即和平、团结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中国始终秉持的重要理念。俄罗斯学者叶莲娜·奥列戈芙娜·博戈杜霍娃认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其内容是长治久安、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本质是促进各国的共同繁荣,通过寻求长期和平,在促进共同成功的同时着眼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同时,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框架内,中国也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第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体现的是对于儒家思想文化遗产的重视。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塔玛拉·谢尔盖耶芙娜·塔拉卡诺娃指出,和平发展理念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观,包含社会和谐与团结互助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学者拉切尔·M·鲁道夫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体现了儒家在社会交往中的包容、互利和信任的理想,旨在与世界各国建立互利互信的关系。
  (三)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
  海外普遍认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和平发展思想是密不可分、一脉相承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教授安娜·弗拉基洛夫娜·博尔雅金娜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并指出,从1954年周恩来总理呼吁国际社会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强调和平外交,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指导原则,都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正式提出“和谐世界”这一理念,这一理念包括建设和谐亚洲与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近几十年来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应当建设和谐世界,以应对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意大利都灵世界事务研究所研究助理西蒙娜·多西认为,最初,“和平崛起”一词是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于2003年提出的,但由于“崛起”可能会引起歧义,因此这一概念被重新表述为“和平发展”,并在2005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得到了完整阐述。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娜塔莉亚·鲍里索夫娜·波莫佐娃认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目标不谋而合。在“中国梦”的目标中,中国是倡导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和谐现代化与和平理念的特殊国家。拉切尔·M·鲁道夫指出和平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指出要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不仅是从中国自身层面谈和平与发展问题,更多的是基于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对国际发展格局和发展前景的关切。
  总的看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因由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认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平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也是立足于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三、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议题
  海外围绕以和平方式开展对外交往、坚持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关注人民福祉等方面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以和平方式开展对外交往
  中国经常被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视为对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针对“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韩国国防大学教授柳东元指出,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回应。他认为,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的方式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地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用“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正义的捍卫者”等来描述中国的国际形象更为贴切。巴哈瓦尔布尔伊斯兰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教授穆罕默德·伊贾兹·拉蒂夫认为中国的目标不仅仅是着眼于国内的和平,更重要的是实现国际社会的和平。俄罗斯学者塔玛拉·谢尔盖耶芙娜·塔拉卡诺娃认为,中国始终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倡导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元首外交,通过战略性高层对话,为促进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友谊注入新动力。”伦敦国王学院刘氏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夏添恩强调,如若各国之间能够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推己及人,和平共处便能实现。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根纳季·安德列耶维奇·久加诺夫也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相关论述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建设美丽世界的最高理想和愿望,反映了各国人民对建立新的、和平的和公正的秩序的希望,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大力支持。
  (二)以合作共赢作为主要宗旨
  海外研究从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入手,认为中国始终秉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积极推动构建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塔斯社在2024年7月4日的报道中指出,“上海精神”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致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尊重各国发展道路,考虑彼此的根本利益。应通过促进战略对话,拉近立场和加强互信来消除所有分歧。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教授、巴中研究中心主任埃万德罗·卡瓦略表示,中国将外交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并将对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积极作用。喀麦隆蒙塔涅大学教授艾蒂安·德玛努说,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让非洲国家获益良多,非洲期待同中国发展更多的合作项目,继续同中国实现互利共赢。俄罗斯联邦外交部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客观现实,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对俄罗斯来说,这也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但中俄合作不应仅限于贸易,有必要考虑生产本地化的投资项目和计划。此外,部分海外学者针对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合作共赢方面提出了其他视角。例如,穆罕默德·伊贾兹·拉蒂夫认为,在“金砖国家”的合作中,通过建设联结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基础设施和项目,吸引了更多的国家与中国进一步深度合作,而这些项目的持续性则是中国要重视的问题。
  (三)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导向
  海外普遍认为,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摒弃冷战思维,致力于以对话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承认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文化和政治多样性,以及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才能实现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目标。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鲍韶山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固守冷战零和思维,惯于诉诸武力威慑来解决冲突。这种“消极和平”模式并没有在深层次解决冲突的根源,反而可能令冲突长期延续。相比之下,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寻找通往“积极和平”的途径,即通过耐心对话协商,促使各方达成共识,为实现长久和平创造条件。这是从根源上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是真正的和平缔造者的行事风格。久加诺夫在接受中国《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为此,当代政治家对地球和人类的命运负有巨大责任,应将和平接力棒传给下一代,大力保护环境,为世界文明进步与繁荣作出全面贡献。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拉姆沙·卡尔霍罗对中国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促进旅游业和发展基础设施等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采取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与各国建立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促进和平发展进程。
  (四)以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
  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政治局委员、科技部长克里斯托弗·穆茨万古瓦高度评价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他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使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了世界一种启发,即可以通过现代化而不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繁荣。同时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在更高层面上希望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发展与繁荣昌盛。久加诺夫也强调指出,与依赖个人主义并最终导向扩张的“美国梦”不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强调中国应该建设一个强大、富裕、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始终没有偏离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伟大目标。
  总的看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总体对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方面较为关注。
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评价
  近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于其价值意义,海外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有利于世界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及实现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也为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人类提供了一种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秩序的公正合理
  海外普遍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逐步完善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组织,从安全问题到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已成为国际事务中较为活跃的大国之一,参与承担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的重担。塔斯社在 2024年6月28日的报道中指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那样,平等合作应该是“有序国际化”的基础,在国际舞台上,有必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老挝国会主席赛宋蓬表示,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上新高度,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印度尼西亚比纳努桑塔拉大学教授埃里安·拉马达尼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旨在实现两个相互交织的目标,即在成为大国的同时关注与周边国家的外交,而和平发展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然而这两个目标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在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成为一个和平友好的睦邻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俄罗斯梦和中国梦”研究中心主任、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专家理事会俄方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中国的强势崛起和俄罗斯的顽强抵抗让美国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需要寻求新的世界秩序模式,而不再是固守单极的秩序。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等在参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后指出,这次活动,特别是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历史性里程碑。鉴于目前不稳定的国际局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关键作用。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阿纳托利耶维奇·内查伊也提到,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寻求塑造世界新秩序的举措,并努力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立场上,中国呼吁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尊重国家主权,支持两国开展兼顾双方利益的和平对话。
  (二)有利于实现各国的互利共赢与合作发展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与发展,大大促进了邻国间的经济发展。久加诺夫指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人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方针政策,双方共同倡导国际局势正常化、和平、安全和社会进步。俄罗斯和中国都认同只有在和平与稳定的条件下,才能确保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伴随着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等的贸易关系也将持续深化。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3年10月5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会议上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并不冲突,而是和谐互补的。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尼指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有助于非洲取得显著成就,这也是和平与稳定的价值理念的体现。韩国学者柳东元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对周边国家特别是韩国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两国之间的货物、劳动力和资本流动规模会越来越大,并且随着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中国和韩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也将越来越稳固。
  202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道格拉斯·德·卡斯特罗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建立一个以尊重和协作而非冲突和支配为优先的全球体系,不仅影响了国家间的外交政策,而且对广大国际社会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仅是过去时代的“遗产”,对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仍然至关重要,将继续为国际关系与合作提供宝贵的方向。
  总的看来,海外普遍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息息相关,中国始终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地区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有利于实现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合作发展。
  (三)有利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海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突破,是对关起门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突破,是对世界革命道路的突破,是对以向外扩张、转嫁危机为主的传统资本主义道路的突破。它不是一条谋求霸权的道路,也不是一条发动战争的道路,而是一条促进世界和平与和谐的道路。
  首先,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摒弃零和博弈,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学者阿琳娜·德米特里耶芙娜·巴尔秋格等认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提供了一种“中国为世界服务”的国家发展新范式,一方面摧毁了对“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将中国展现为一个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其次,通过以建立新型国际政治关系为导向,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建立在国际社会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基础上,从而有利于推动构建一种新的和平模式。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高级访问研究员、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国际法教授高文勇认为,在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下,中国展现出了崭新的姿态,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并极有可能解决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外交文化中的一些“顽疾”。
  最后,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斯图尔特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堪称奇迹。中国不仅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值得信赖的伙伴,还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共享发展成果的机会以及有借鉴意义的发展路径。南非共产党总书记马派拉表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给非洲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启迪我们一切进步的政党都应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携手合作。
  总体来看,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意义持正面态度,认为其成效显著,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
五、评价与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主流媒体、政党政要、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等多方人士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给予高度评价,也提出了多维的解读和殷切的期待,值得充分关注。但是,也不可否认,西方少数国家对华的态度和认知还深受冷战思维、“国强必霸”逻辑的影响,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仍抱有怀疑和不信任。总体而言,海外的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不足。
  (一)研究特点
  研究内容丰富  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围绕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相关认识从因由、核心议题、价值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把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旨要义。其中既有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整体性的评价,也有针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体阶段和内容的深入研究。总体而言,海外普遍赞赏中国在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及推进全球治理变革等方面积极贡献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担当。
  研究主体多元  关注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相关议题的不仅包括海外中国学的专家学者,海外知名的政府政要,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拜登,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都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十分关注;还有专门针对中国研究的期刊,如《中国聚焦》等;以及追踪中国和平发展的智库,如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等;同时,海外的新闻媒体也对中国的和平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专题追踪报道。海外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研究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体现出海外对相关议题的高度关注。
  研究方法多样  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相关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历史学、国际政治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美国学者巴里·布赞借助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指出中美两国和平发展的异同点,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景予以肯定,并且强调了地区间的和平发展方面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运用跨学科研究以及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方面的理论和成功实践。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观点缺乏客观性  海外一些学者囿于意识形态因素和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动机和影响持怀疑态度,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和平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德博拉·韦尔奇·拉尔森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和地位,中国地位的提升必然会以牺牲美国为代价。“和平崛起”这一说法或许应被视为旨在向外国公众保证中国快速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威胁的宣传手段,而非对外政策的实际指南。这些观点虽不属于主流,但不能忽视其影响,应加以警惕并适时予以批驳。
  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目前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相关研究集中于对《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相关论述的研究,在“政治话语”转向“学术话语”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第二,目前海外学者针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地总结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海外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围绕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整体上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持积极态度,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部分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知也存在观点片面性,甚至存在较为极端、不够客观等情况,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知仍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总结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体系的构建,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方案;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推动国家和地区间,尤其是与邻国和地区间的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用实际行动彰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认知及评价研究”(20BKS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淼,哲学博士,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萌,博士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