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当代中国农业的"两个转变"与"两个飞跃"
发布时间: 2010-12-23    作者:汪青松    来源:《党史纵览》 2010-1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其次,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保持集体经营与统一经营的同时放开家庭经营与分散经营,从集中统一的单层经营转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开拓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

  农业经营体制的选择与设计应根据农村生产力条件和生产者愿望予以灵活确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是集体经济在保留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经营。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多劳多得,农户能对农作物进行经常的认真观察,并且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与我国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江泽民曾强调,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集体经济单纯的统一经营改变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在这种经营体制下,集体不仅保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且还具有生产服务、协调管理、资源开发、兴办企业、资产积累等统一经营职能;农户对集体是承包关系,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有效地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使农户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都得到发挥。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开辟了农业生产力飞跃的广阔前景。

  再次,家庭联产承包改革不仅是产权制度与经营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市场取向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革命,计划机制逐步被市场机制所代替。由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在机制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赋予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而农业市场化成为“第一个飞跃”的根本性前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进程不断加速,粮食和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户籍制度和票证制度把城乡隔开,农村与城市走上二元社会发展的道路;人民公社与计划经济禁锢了农民的流动,窒息了农业经济的活力。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仅创新了农业产权制度,而且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促使家庭农户迈上市场经济轨道。家庭联产承包既放开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又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按劳分配机制,提供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的机会。正是由于废除人民公社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被束缚的家庭农户获得解放,众多家庭农户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奠定起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形成农村资源市场配置的新架构。

  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判定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而邓小平1979年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必然导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1980年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就估计到,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农村多种经营会发展,随之而来成立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会使农村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1991年2月6日,他视察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时又谈到家庭联产承包与市场经济,他说,改革开放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要用事实来证明。当时提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有许多人不同意,家庭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有的顶了两年,我们等待。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实行,促使我国农村率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后农村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前进。

  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转变”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催生的市场经济正是邓小平肯定的“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的深层原因所在,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又成为农业市场化的 “第一个飞跃”的最大奥秘所在。

    1.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