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伟大探索
发布时间: 2011-07-27    作者:武力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1-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80年代的农村改革使农业发展摆脱困境

  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解决了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制度保障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农业本身的发展问题,农民的自主权和利益受到了伤害,而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由于尊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经过建国以来三十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有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技术的推广、电力、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但是受十年“文革”的影响和“左倾”思想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增长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求,城乡居民生活困顿,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 2.5 亿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为什么农业生产老是上不去?1976年粉碎“四人帮”和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全党都在思考这个问题。197711月,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次外出视察,选择的地点是广东省。他在听取省委汇报时谈到农村政策时,他就提出:“同工业一样,过去许多行之有效、多年证明是好的政策要恢复。‘三清’[7],要加个清政策。清理一下,哪些好的要恢复,省里自己定的,现在就可以恢复。说什么养几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多养几只就是资本主义,这样的规定要批评,要指出这是错误的。”他还强调: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8]

  邓小平多次提出地方要发挥主动性去调整改革,实际上鼓励了1978年至1981年间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安徽、四川、贵州等地敢于在1981年中央明确表态之前再次试行过去行之有效的“包产到户”,是与邓小平的鼓励分不开的。

  事实证明,凡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单位,生产面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少地方二、三年,甚至一、二年就翻了身。农业改革的成功不仅使改革充满了信心,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了农业的发展。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登上了6000亿斤、7000亿斤、8000亿斤三个台阶,棉花产量增长近3倍,单产由30公斤提高到60公斤,成为建国以来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84年人均有粮食由319公斤增加到393公斤,长期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创造了世界现代史的奇迹。

  农业改革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推进了这个改革的进展,同时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资金和市场。反过来,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仅使得农业大幅度增产,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促进了农村专业户为先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局面的出现,而这两点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反过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不仅为农业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1. 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
    2. 韩喜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3.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
    4. 全国农业现代化蓝图绘就
    5. 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6. 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7. 为农业现代化打通金融血脉
    8. 张红宇:克服农业现代化短板
    9. 唱好“安天下 稳民心”的重头戏——“十二五”农业现代化跨越新台阶
    10. 叶兴庆:农业现代化核心是提劳动生产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