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一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乾坤之作——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
发布时间: 2012-05-09    作者:李捷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2012-01-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冲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

  长期束缚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奠定乾坤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这篇谈话冲破了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决定性作用,引发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热潮。

  南方谈话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长期束缚的突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二是突破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经典性的阐发。

  先说第一个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曾经设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未来社会实行全社会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恩格斯说:“历史的发展使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然而,实际情况是苏联、中国等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时,普遍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些国家为了集中力量迅速实现初级工业化而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一定时期的发展比较优势。问题是,用这种自身经验来理解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计划经济的论断,就会把计划经济绝对化、教条化,逐渐形成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思想束缚”。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承认“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但是,无论苏联后来的改革还是中国的探索,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真正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根本性突破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由此还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客观标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论断,极大地打开了人们的思想视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四大上郑重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再说第二个突破。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过去通常犯的错误是,把具体手段当做本质特征或者把某些特征绝对化、理想化。就拿对公有制的认识来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特征,但是,追求单一公有制并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要搞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错误的。因为这超越了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应当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而且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也应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邓小平自从提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我们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以来,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述,没有拘泥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更没有拘泥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而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更高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科学阐析。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奴隶制社会脱胎于原始社会,又优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脱胎于奴隶制社会,又优于奴隶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脱胎于封建社会,又比封建社会更加强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站在资本主义创造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加具有优越性呢?这是邓小平阐发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苏东剧变之后人们普遍感到迷茫的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优越于曾经创造过发展奇迹的资本主义制度,关键问题就是它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速度更高、效益更好、发展更快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特别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整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特别强大的包容力量,可以有效地吸收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能解决西方发达国家所不能解决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当然,也要看到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要经历许多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是,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同时并举,从逐步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到努力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在从更高层次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后,也需要回答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如何建立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不懈努力,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如前所述,以上两大突破的有机结合,其意义和影响极其深远。

  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国际社会议论纷纷,各种预测莫衷一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中,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会重蹈苏联的覆辙,还是继续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进?举世瞩目。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问世,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这两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使得中国改革开放不仅没有因为苏东改革失败而发生逆转,反而赢得了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又跨过了一个严峻的历史关头,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机遇和推进的取得,有赖于邓小平南方谈话,有赖于对以上这两大传统观念的历史性突破。

  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系统总结

  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既引发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重大发展问题的思考,也使得他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时,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过去13年,距离党的十二大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也有10年。这时已经有条件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做出深刻的总结和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回顾走过的道路,总结经验,是为了继续更好的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第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对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有了这些,中国就大有希望。

  第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到。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第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第五,对改革开放,一直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第六,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

  第七,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

  第八,“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以上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这些话,都很朴实,看似浅显,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内涵,每一条都是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都包含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常温常新。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两大预想。这两大预想分别是:关于先富与共富的预想;关于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预想。这两大预想,既包含着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总体构想,也包含着他对改革开放必然发展趋势的预测。

  先说第一个预想。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众所周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邓小平的一大贡献。他称之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正是这个政策推动阻力重重的改革开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当时起了解除思想禁锢的重要作用。

  但是,邓小平是一位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战略家。他预见到,这个政策发展到一定时候,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调整和变化,势必会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邓小平在19939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他还说:“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邓小平关于发展与分配的辩证思想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

  再说第二个预想。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明确的表述语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这里说的“三十年”,即2022年,大体上就是建党100周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向全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任务,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邓小平这个预想的精确性。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世界意义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7.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课题
    8.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