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探索:以“追龙”战略为例
发布时间: 2023-11-10    作者:臧艳雨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3-11-10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共二十大报告从根本性质、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由来已久,广东的“追龙”战略即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范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广东要用二十年追赶亚洲“四小龙”的“追龙”构想,要求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追龙”战略从提出之初就打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烙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具体实施又是一个渐进式发展的结合中国国情不断调整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对现代化认识的过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局限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追龙”战略;广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表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由来已久。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广东要“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以下简称“追龙”)。此后,党和政府抓紧对广东深化改革开放做出部署,制定了“‘追龙’战略”,即广东力争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此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提供实践样例和经验。目前学界对于“追龙”战略已有一定研究,本文拟从考察广东“追龙”战略的提出、完善与实施的历程出发,以“追龙”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范例,探讨其实施30余年间广东发生的巨大变化、积累的丰富经验。

“追龙”战略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动荡不断加剧,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另一方面,国内改革开放面临多重压力。而彼时,广东的改革开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见成效,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地缘与政策优势迅速崛起,形成了“珠江模式”。“珠江模式”的四个典型代表——广东“四小虎”也因此诞生。这为邓小平以广东等地为试点,继续探索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党和政府受到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启发,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探索,决定以具有地缘等方面优势的广东等地为试点,探索现代化建设之路。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在视察期间,他几次询问香港、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对广东提出追赶亚洲“四小龙”的构想。他指出:“用二十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提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等具体构想。在这里,邓小平明确了“追龙”的意义、对象、期限、内容及实施策略等重要内涵,他“期望通过广东的探索实践,树立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标杆,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优越”。邓小平以亚洲“四小龙”为追赶和超越目标,以20年为限要求广东加快发展,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一个先行范例,既强调了经济的追赶,也强调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赶超,并对于“追龙”基本策略给予指导,如强调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可见,“追龙”的设想已经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等。

  邓小平对广东提出“追龙”寄望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起来。1992年4月13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召开会议讨论省计划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广东省“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初步设想(初稿)》。中央也抓紧了对广东下一步如何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指导,并与广东形成了频繁的良性互动。4月25日至5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带领由10个部委办联合组成的“国务院广东经济发展战略调研组”到广东考察。调研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探讨如何落实邓小平提出的广东“力争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的构想。5—6月,广东开始对“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初步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6月23日,省长朱森林赴京向全国政协汇报广东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构想。7月1日,广东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加快广东发展步伐,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请示》,制订了20年赶上“四小龙”的目标和步骤。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广东提出期望,希望“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此后,广东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正式制定了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即“追龙”战略,并于1993年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为广东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中对于“追龙”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指出:“力争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赋予广东的历史任务,是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广东实际相结合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全省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精神文明的水平更高。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足,民主法制健全,社会风气良好。”报告从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等方面勾画了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时的总体面貌,包括“全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基本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优化”“市场经济体制较完善”“政治民主,法制健全,治安良好,党政机关廉洁高效,政通人和”等。这既展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如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等,也体现了中国特色,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追赶,而是全面的现代化,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入。

  报告对于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美好图景的描述已经初步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较早的探索成果。此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遵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省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都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实施“追龙”战略,领导和统筹广东全省经济社会建设。 

“追龙”战略的实施与调整

  “追龙”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基本遵循了1993年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的规划,同时也根据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适时调整。“追龙”战略分为两个阶段实施。1993—2000年为第一阶段,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进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10年平均年递增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00元。2000年后的10年为第二阶段,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达16000亿元,年平均增长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万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较健全,运行顺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一)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基础的阶段(1993—2000年)

  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  1993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为实施“追龙”战略而制定的《广东省20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草案)》相关内容,并对1991年发布的《广东省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根据“追龙”战略的目标进行了部分调整,上调了部分指标。5月召开的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发布了这一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即“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至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1993—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初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顺德和深圳率先开启企业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批准将大亚湾、南沙两地区辟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韶关、河源、梅州3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湛江东海岛、梅州、潮州等地成为经济开发试验区,设立广州保税区等,深圳沙头角保税区成为继上海外高桥、天津港保税区之后全国第三个投入运营的保税区;综合科技实力跃居全国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为广东经济发展理顺了体制,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形成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体制和经济基础。

  初步探索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同时,广东经济发展也开始追求“由量到质”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粗放式的增长,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起步省的政策优势也逐步丧失,加之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广东省内外部压力加大。1998年,江泽民对广东做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随后,1998年召开的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把中央要求与广东实际结合起来,提出“增创新优势、迈向新世纪,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广东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子”。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由此提出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掘体制、产业、开放、科技四大优势,全面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具体任务包括: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体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攻克国企改革难关等;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形成产业结构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继续扩大粤港澳台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等;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才培养等。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一条以提高质量为重心的道路。广东涌现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至2002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39%。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并举  “追龙”战略的实施在起步阶段就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广东省20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1993年,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强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要努力完成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答卷。至2002年,全省有普通高校71所,高等学校在校生46.78万人(1992年全省普通高校43所,在校生10.09万人),广州、深圳、中山、茂名、肇庆、南海和广州市天河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文艺精品战略、南粤锦绣工程等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面临市场经济可能引发的两极分化问题,他设想,“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办法之一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但“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因此,“追龙”战略从开局起,就针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实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策略。1992年,珠三角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567元(其中广州和深圳分别为8411元和11411元)、东翼1795元、西翼2053元、山区1682元,1993年,广东提出“中部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的发展路径,1998年,强化发挥广州、深圳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珠三角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东西两翼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先富带动后富。至2002年,区域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全省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珠三角地区已经实现初步富裕。而山区和东西两翼还较为薄弱(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4295元,其中广州、深圳分别为41884、46388元,东翼为8447元,西翼为8240元,山区为6558元)。因此,2002年,广东加强区域综合协调开发,坚持“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要求发挥珠三角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山区开发和东西两翼分类指导重点扶植,推进分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而就城乡之间来说,1992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8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08元;至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113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至3911.91元。因此,2003年召开的广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强调未来五年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这也回应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及可以考虑在20世纪末处理先富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

  整体来说,1993—2000年这一阶段,广东国内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1780.5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769.7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至15030元,基本完成了1993年设定的目标。广东“追龙”战略的实施围绕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重点展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特征。在“追龙”过程中,广东面临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也逐渐得到关注,因此分别于1998年省第八次党代会强调增创科技新优势,实施科教兴粤战略,2002年省第九次党代会强调增创环境新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时也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大胆探索。

  (二)推进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2000—2010年)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探索进入新阶段。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做出完整表述。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已从注重经济增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逐步转变为关注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广东的现代化探索,在此背景下,“追龙”战略在实施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追龙”战略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调整  2002年,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首先就“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其限定在珠三角地区,提出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方面达到现代化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以上,为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发挥示范作用。同时扩充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提出三个“率先”,即“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建立文明法治环境,率先实现宽裕小康”。在继续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广东着力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200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山区和东西两翼实现跨越式发展,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2年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4.5万元”,再次将“追龙”战略的目标进行了调整,并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出广东在现代化建设上正在多点发力,全面推进。

  同时,根据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广东把“追龙”战略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融合,如把原定的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调整为2010年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年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珠江三角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东西两翼和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意味着广东对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化。小康社会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这既是对于现代化内涵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对于广东在发展、亚洲“四小龙”也在发展等问题的回应。

  在具体的经济指标上,2002年,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将1993年制定的“争取201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0800元”目标调整为2010年左右珠三角“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以上”;2004年,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提出2010年全省人均GDP超过3450美元,比2000年翻一番,2020年全省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其中珠三角人均GDP约为18000美元,东西两翼和山区约为5400美元。

  建设经济强省,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广东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提出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良好经济基础,借助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四大战略,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提高开放水平;以名牌带动和信息化带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自主创新,提高科教水平。

  建设文化大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同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10—2012年,广东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五轮新时期广东精神的征集讨论活动,凝练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广东文化产业体系总体上不断完善。2012年,广东由文化部门主办和管理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为428.74亿元。在科技方面,广东着力建设“创新型广东”。在教育方面,广东于2004年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10年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构建具有广东特色充满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广东”和“幸福广东”,促进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理念也始终贯穿和体现在“追龙”战略中。这一时期,广东大力开展社会建设,提高民生水平,将改革开放的成果与人民共享。2003年,广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包括全民安居、扩大与促进就业、农民减负增收、教育扶贫、济困助残、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全民安康、农村饮水、治污保洁,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2005年,广东提出建设“和谐广东”,建成一个“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新广东,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共同富裕。2009年,广东省颁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提出未来11年将“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工作为重点,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和配套措施”。2011年,广东又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将转型升级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福祉,强调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并建立了“幸福广东”的指标体系。

  同时,“三农”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也是广东关注的重点。广东提出以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掌握推进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权”。同时,广东通过“优先发展中部,振兴发展东部,开拓发展西部,扶持发展北部”“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举办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等,力求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002年5月,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此后,广东不断加强珠江综合治理、污染严重区域和内河涌治理,加大了污水的处理力度;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并以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珠三角率先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9月,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省,同年,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六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场复核。

  2012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4万元,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和推动“双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幸福广东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正如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从解放思想到转型升级,再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和幸福广东建设,经历了从思想到行动、从经济到社会、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构建的过程”。

  总之,2000—2010年这一阶段,广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了“追龙”战略的具体目标和时间安排,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除了仍然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外,经济上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经验:“追龙”战略的特点

  “追龙”战略实施至今已30余年。从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广东已经完成了1993年制定的规划指标以及2004年调整后的规划指标。这30余年间,广东的GDP总量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2007年超过中国台湾,2021年超过韩国。1991—2010年,广东GDP年均增速14.0%。但就人均GDP而言,至2020年,广东乃至珠三角与亚洲“四小龙”仍有一定差距。回望30余年的发展经历,“追龙”战略体现出如下重要特点。

  (一)对于现代化认识不断深化

  广东制定“追龙”战略两个阶段的发展规划之初,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追龙”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成为战略重点。“追龙”战略经历了从经济总量追赶到经济质量追赶,从经济追赶到全面追赶的渐进式发展的历程,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转变,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化。

  从“追龙”战略的实施历程看,在“追龙”战略目标规划之际,就强调了未来20年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把人均GDP、单位地区GDP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构成比、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指标等作为“追龙”指标。这一整体性思路贯穿于“追龙”战略实施的全过程,其内涵也不断扩充。20世纪90年代,广东主要以经济追赶为主,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和科技、整顿社会治安等。在经济领域,“追龙”战略经历了从总量追赶到质量追赶的转变。90年代末,广东外源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困境,经济增长放缓。在进入21世纪之际,广东积极转变追赶策略,做大做强内源性经济,实施科教兴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区域协调问题突显,广东先后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和谐广东”“幸福广东”等,强调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追龙”战略从经济追赶走向全面追赶。

  (二)结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目标不断调整

  广东在制定“追龙”战略两个阶段的发展规划中,主要强调了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广东不断调整这一目标,包括对具体经济指标的调整和珠三角与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间的调整。“追龙”战略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中国国情不断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从“追龙”战略的实施历程看,“追龙”战略的目标调整为2010年珠三角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珠三角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这也就意味着“追龙”战略从其最初规划的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调整为2010年珠三角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渐调整为3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种调整是与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省情相适应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又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思路、以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推进的。因此,“追龙”战略实施之初,就强调了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实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共同富裕为目的缩小贫富差距。进入21世纪,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更是成为工作重点,广东把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山区开发,实现不同类型区域优势互补发展提高到战略地位。同时,就城乡来说,“追龙”战略规划之初,就提出了力争20年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对城乡差异的关注始终贯穿“追龙”战略过程,尤其是21世纪后,“三农”问题更是成为工作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三化”建设,加大扶贫助农力度,精准扶贫等,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对比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珠三角与东翼、西翼、山区在人均GDP上的差距、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的差距有缩减的趋势。

  (三)努力克服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局限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崛起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在“追龙”过程中既学习亚洲“四小龙”,又在不断地寻求突破。邓小平在深刻剖析亚洲“四小龙”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原因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在经济领域,广东实现外源型经济升级转型,并以外源型经济扶持内源型经济做大做强,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文化领域,广东着力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领域,广东统筹城乡、区域、产业、经济与社会等协调发展,消除两极分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生态领域,广东探索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局限,推进循环经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建设绿色广东。“追龙”战略自实施至今已30余年,在推进过程中没有出现困境、陷入僵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路径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广东实施“追龙”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一步”的探索,“追龙”战略体现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等。“追龙”战略在广东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臧艳雨,哲学博士,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5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