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思想史
郑有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针
发布时间: 2015-11-20    作者:郑有贵    来源:北京党史 2014-01-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不同角度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效率与公平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 

  在关于改革的目标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里不仅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联系起来强调,还同时强调3个“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3个“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统一。前两个“让”旨在通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更加有效率。而第三个“让”,旨在更好地实现发展。如果发展成果仅仅是为少数人所占有,经济的增长将失去动力。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都是与发展成果为少数人占有相关。20世纪7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放任差距扩大,导致社会不稳,使得经济发展长期徘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能让少数人占有发展成果,但也不能实行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政策。 

  在关于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这里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作为改革的重要指针。这两者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一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体制中,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助于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包括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还包括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次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还进一步提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可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今后构建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更加具体化。 

  构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体制机制需要做出长期的努力。长期以来,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在改革前主要是实行较为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过于单一,加之计划经济下政企不分,使得经济缺乏充分的激励和活力,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约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既不同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从改革初期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探索,到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果,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今后全面深化改革,还应当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