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束语
当前国内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出版不少研究成果和资料,但是当前尚未将当代中国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建设,尚未形成标志性国史研究成果。由于缺乏明确的历史定论,一些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多争论和较大分歧;传统思想观念和“禁区”思维仍限制着对于当代中国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历史的系统研究就明显不足,相关研究主要体现于:各时期“断代”研究、中共领导人生平和思想研究、经济理论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等之中,非常缺乏对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历史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面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现实的选择与变化,有人把过去发展中的许多问题统统归罪于计划经济体制,一概加以否定,这不是历史地看问题的正确态度。所以,如何看待和评价建国初期新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与变革,如何看待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和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的历史必然性,需要我们结合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和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对建国初期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评价的研究,作这样的考察和分析,并非是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作孰优孰劣的评判,而是要把新中国已有的实践经历与事实放在历史的发展中作一些辩证的、历史的辨思。如果抛开历史与现实,单纯评价计划经济体制,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只有把它放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背景中,才有深入思考的真正可能与实际价值。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历史的选择与存在,必然有其选择与存在的理由,也必然有着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这种价值,除了积累经验,还应该有为近30年来中国计划体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否则,许多问题就难以理解,也不符合历史的逻辑。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缺乏动力机制和高度集权下的信息与决策机制僵硬,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要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理由。在两种经济体制选择的转换中,交织着两种必然。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必然,只有从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认识和考察,才能有更深的了解和领会,坚定现实的选择。
新中国建立初期关于在集中统一原则下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在以计划管理为主的同时重视市场管理、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注意宏观调控、综合平衡等历史经验,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历史借鉴。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又面临着如何把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应借鉴历史经验,大胆探索。
--------------------------------------------------------------------------------
[1]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载《工会论坛》2001年2月期。
[4]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5]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5期。
[6]载《政法研究》1999年第1期。
[7]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4期。
[8]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9]载《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
[10]载《我的经济观》第4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有林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有林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3]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6期合刊。
[14]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5]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6]载《工会论坛》2001年2月期。
[17]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18]载《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9]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2月号。
[20]载《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0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1]载《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5期。
[22]载《党史研究资料》1999年第8期。
[23]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1期。
[24]载《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
[25]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
[26]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