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运行史
如何看待我国1957—1966年的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张启华    来源:《国史静思录》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

  这个时期,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十分重视对经验(包括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的总结,重视从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他在1957年就指出:“经济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因为才进行七年,还需要积累经验。对于革命我们开始也没有经验,翻过筋斗,取得了经验,然后才有全国的胜利。我们要求在取得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比较取得革命经验的时间要缩短一些,同时不要花费那么高的代价。代价总是需要的,就是希望不要有革命时期所付的代价那么高。必须懂得,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着矛盾的,即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1962年毛泽东又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多年经济建设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重要原则。这些,都体现在党的文献中、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同志的论著中。

  我们党从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中形成的许多科学认识,概括来讲主要是: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都是对八大正确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还分别提出了不能超越阶段,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生产资料可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关键作用,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计划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须适应国力、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等。所有这些,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有重大意义。此外,这个时期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以及有关工业、商业、文教、科学等方面的一系列工作条例草案,都根据当时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下面择其要者作些简要阐述。

  第一,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1956年,我国的三大改造取得了基本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财经工作也发生了一些错误。主要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大等原因,造成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为此,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在1957年1月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他说:“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还是不稳定的界限。像我们这样有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他提出,必须寻找一些制约的办法,来防止经济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危险。为此,他又提出了物资、财政、信贷三大平衡的著名观点,以及解决当时财政经济问题的几条具体措施。这些,对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以后发生的大跃进中,由于违背了上述正确原则,使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为纠正错误,陈云同志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发展了上述重要思想,在注意综合平衡、协调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向前发展,解决好市场供应紧张问题,按企业现在综合设备能力制定生产指标,压缩钢的标标,精减职工和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制止通货膨胀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的经济调整中起了重要作用,使这次经济调整卓有成效。同时,这些思想和观点,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第二,要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在1956年财经工作方面的问题中,还包括人民生活所需要的许多消费品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一年,毛泽东同志批评了只顾经济建设不顾人民生活的做法。他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我们需要大力发扬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农民,他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解决。”毛泽东把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问题,视为关系到社会主义,关系到无产阶级专政,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

    1. 这5年经济发展极不平凡
    2. 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3. 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4.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战略
    5. 做大做强新经济要出好“八招”
    6. 谱写经济发展新篇章
    7. 浙江开放型经济 发展的方法论
    8. 郜俊玲:促创意经济发展助产业转型升级
    9. 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好势头
    10. 保护生态不会阻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