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青海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锺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9-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格尔木是一座资源开发型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格尔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在三个产业中所占比例上升到60%以上,成为主导产业。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市的工业框架和基础。“十一五”时期,格尔木将加大重点资源勘探与开发,推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的融合与发展。具体将进一步扩大原油加工量和天然气的开发工作,做大、做强油气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钾、镁、锂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有色、稀有、黑色金属工业等。青海省政府提出:经过10-20年的奋斗,努力把格尔木建成西部现代交通枢纽、信息通信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资源加工转换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建成屹立于沙漠戈壁之中、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现代化区域城市。

  案例之一:察尔汉盐湖与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

  察尔汉盐湖调研。察尔汉盐湖南北宽40公里,东西长168公里,面积达5856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固、液相并存的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新生代沉降中心区,地跨青海省的格尔木市和都兰县。其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很高,湖中有五光十色的沉积盐,液体矿床以钾为主,是我国已探明的最大的钾、镁液体矿床。目前,柴达木盆地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和碱业基地,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其中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达到150万吨。[3]

  作为柴达木盆地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的领头羊——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大力开展以氯化钾生产工艺技术为中心的项目开发研究和技术攻关,在钾资源开发和氯化钾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有10多项技术成果获国家和青海省技术创新特等奖。其投资25.8亿元的青海钾肥百万吨项目,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为解决我国农业对钾肥的巨大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百万吨钾肥石油天然气化工综合利用项目的启动,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盐湖和油气资源的结合开发,延伸了盐湖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链。

  由于盐湖共伴生多种盐类矿产,这就决定了对盐湖资源必须综合开发利用。为了使盐湖资源开发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必须走综合利用、深度加工的路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能力。青海盐湖工业集团除生产钾肥外,还将进行氯化钾产品的综合利用,利用盐湖资源提钾后的副产品,生产阻燃剂、融雪剂、水泥等系列产品。其年产150万吨钾肥过程中,年排放尾盐450万吨,主要采用盐滩和盐池露天堆放,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青海碱业公司每生产1吨纯碱约需耗1.6吨原盐,二期建成后,年产180万吨纯碱,耗盐300万吨。[4]于是,双方达成共识,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的行业尾盐提供给青海碱业公司,形成了资源的循环运用。

  由于盐湖资源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因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是实现盐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察尔汉盐湖氯化钾,因固体钾矿层不连续、品位低无法单独开采,青海盐湖工业集团主要开采液体钾矿,企业提钾的服务年限仅30年左右,但如果通过固液转化、采补平衡工程的实施,将固体钾矿大部分转化为液体钾矿,企业提钾的服务年限将成倍延长,至少可以增加30年甚至60年,相当于再造一、两个盐湖工业集团。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因此,固液转化工作十分重要,几年来,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察尔汗盐湖矿床的长期动态监测工作,科学规划格尔木河上游淡水流向,挖渠、筑坝,使格尔木河水最多地流向盐湖,同步开始柴达木盆地第一大河——那棱格勒河引水工程的调查、论证、勘测工作,为盐湖资源的整体开发、采补平衡、原矿互补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水平,也为盐湖资源利用边际效益最大化创造了条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察尔汉乃至柴达木盆地盐湖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盐湖资源占整个柴达木盆地资源的80%,但综合开发利用资源的关键技术发展还相对滞后,企业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完整的研发体系。2、仅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形成了规模效应,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由于产品单一、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规模小,导致盐湖资源开发效益低。3、政府在土地、资本金、税收等方面问题的协调尚不到位。4、争抢资源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盐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镁害”、“氯气害”等问题值得重视,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5、地质勘探工作程度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柴达木盆地盐湖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应树立科学发展观与资源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利用资源,走循环经济之路。青海盐湖化工工业的发展应该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模式的根本变革。

  案例之二:格尔木炼油厂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格尔木炼油厂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原油炼油厂,也是青、藏两省区惟一的炼油化工企业。自1993年建成投产以来,为改善青、藏两省区燃料结构,促进地区工业发展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累计加工原油突破720万吨,预计2008年可突破1000万吨。[5]其原油加工量继续逐年不断提高,形成多种产品系列,效益喜人。

  格尔木炼油厂多年来以“建设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处的炼化企业”为目标,先后投资兴建了烟气回收系统、5000立方米的废水调节罐、污水处理厂等,实施“三废”综合治理。该厂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的资金,采用多种国内先进技术,日处理污水2200立方米—2800立方米,处理率达到100%,污水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同时,他们对废水处理工艺做技术改造,实施废水回用工程,利用处理过的工业废水灌溉花草。经过多年努力,格尔木炼油厂污水排放实现“零”排放,循环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标准,每天可节约自来水400-500方,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水费10万余元,水资源利用跨入国内先进水平;并于2004年成为青海省大型工业企业中首家达到污水零排放企业,被中国石油总公司评为“花园式工厂”,在同行业中率先获取了国家认证机构颁发的《中国石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从而达到了企业“奉献清洁能源、创造和谐环境、营造花园工厂”的目标,形成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认为,格尔木应依靠本地区的资源、战略特色,加快资源开发步伐,以发展基础化工为重点,加快建设盐湖化工产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现代油气化工基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油气资源勘探步伐,增加储量,推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的融合与发展,使石油天然气从单一的燃料型工业向综合化工型转变。充分发挥本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综合、可持续利用。以格尔木现有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为基础,加快发展化学化工产品等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努力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实质上,循环经济是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三、海西州与发展循环经济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面积的41.7%。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西部,主要由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北山麓高原两部分组成,州域主体为柴达木盆地(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海西州“地大物博,前景广阔”,是青海重要的工矿业区和农牧业区。

  工业已成为拉动海西州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工业发展领域由点到面迅速扩展;工业总量由小到大快速增长;优势产业体系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稳步推进;资源开发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资源开发方式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快速转变;工业园区建设由小而散向大而强不断迈进。同时,海西州工业也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为:一是铁路运输矛盾十分突出;二是水资源日趋缺乏;三是电网覆盖程度低,电力保障程度差;四是地质勘探滞后,后备资源保障程度低等。可以说,目前海西州的工业发展全凭资源优势,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后续产业发展思路和规划。随着今后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资源开发中的“三废”排放量将会成倍增长,给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水系系统带来更大的威胁和隐患。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延长资源开发利用年限,延长服务周期,防止对资源的粗放型加工,防止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是海西州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后续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海西州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趋势是以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初步加工为主。而在初步粗加工过程中,受资金投入、科技含量、技术能力的制约,大部分企业从所开发的资源中,只能提取占优势的、品位相对高的1-2种主产品,而相对品位低、加工提取有一定难度的次产品作为废弃物与废渣一同排出。粗放型加工虽获得了暂时的眼前利益,但它是对资源的一种高消耗,同时对资源也造成一种浪费,与西部开发建设中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相悖。必须从现在开始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着重考虑解决如何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新的飞跃,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增加资源开采的附加值,促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边际效益的最大化。综合开发,就是要推动资源由单项开发利用向综合开发转型,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利用效率;有效配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的水平,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循环利用,就是要推进各产业体系之间原料、产品、废弃物的相互作用、变废为宝,构建低收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这些是新时期推进柴达木资源开发利用由量的增加向质的飞跃转变的重要形式,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