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青海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状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锺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9-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因此,今后海西州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着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推进资源的联合开发、融合开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六大产业,即石油天然气工业、盐湖工业、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链,即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铁矿-焦炭-钢铁等产业,形成相互关联、循环利用、高度融合的产业链或集群,初步构建起循环型工业体系。总之,目前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业条件已基本具备,发展循环经济应立足于“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社会参与”,与此同时,发展循环经济要与建立节约社会相结合、与企业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案例之三:青海碱业有限公司

  青海碱业有限公司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工业园区,该公司是由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而建设的大型碱业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第一、二期90万吨/年纯碱项目总投资分别为16亿元、14亿元人民币,分别于2005年9月出合格产品、2007年建成投产。[6]届时,青海碱业有限公司将成为国内第二大纯碱生产企业。

  青海碱业公司纯碱项目是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国家发改委首批核准的全国5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东部民营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示范项目,被列为青海省重点建设项目。因此,青海碱业公司发展循环经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企业效率最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青海碱业公司从一开始就贯彻了综合利用资源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广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具体做法是:

  1、充分利用废盐作为生产原料。该公司把利用工业废盐做纯碱生产原料作为出发点,与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达成共识,将该集团的工业尾盐加工后制成符合纯碱生产的原料,为合理利用资源开辟了新路,节约了成本,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合理利用石灰石资源。纯碱生产对主要原料石灰石粒度要求严格,经筛选后大量剩余的石灰石的回收利用成为该公司综合利用石灰石资源的重点。在目前,该公司将筛选后剩余的石灰石提供给水泥厂作原料。将来拟在德令哈市建设年产50万吨水泥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达到分级利用碎石,彻底回收利用资源。

  3、综合利用粉煤灰和炉渣。对于纯碱项目产出的粉煤灰和炉渣,该公司与水泥厂达成意向,将粉煤灰供给水泥厂作为添加剂使用,以及作为自身50万吨水泥生产线的添加剂;将炉渣用于公司34公里排渣管道道路的路基加固材料。并拟建设一条粉煤灰免烧空心砖、标准砖生产线,变废为宝。

  4、循环利用蒸馏废液资源。纯碱生产排放的废液中含氯化钙、氯化钠含量较高,该公司拟建设氯化钙生产厂,以回收废液中氯化钠作为纯碱原料,同时制取氯化钙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民用等领域。

  5、回收利用落地碱和废碱液。该公司平时生产中将部分落地碱和废碱液配制成碱液以作为盐水精制的原料。并拟建设一条年产3-5万吨的小苏打生产线,回收利用落地碱,以各种次品碱和结块碱以及废碱液为原料,做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通过以上调研,我们认为,海西州特别是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湖等矿产资源,资源优势尤为突出。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首先,应做好近、远期以及区域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各种矿产资源,不能各自为阵,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造成资源浪费。其次,应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力度,重点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广泛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新材料、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改变粗放经营、品种单一的开发模式。再次,应重视优化资源配置,比如把有限的煤炭资源与开发盐湖资源、盐碱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资源开发的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循环经济追求的是所有物质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循环经济中得到合理、持久和高效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四、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有4500平方公里,以鸟岛著称,具有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然而,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从上世纪后期以来,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表现在: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沙漠化不断扩大;草地退化严重;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保护区周边沼泽和草甸上的过度放牧也给鸟类的捕食筑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进行湿地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1992年青海湖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1997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001年青海湖湿地保护工程被列为中国国家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工程启动后,在规定时间内划定放牧范围和旅游区域,限制湖区捕捞,并根据鸟类的迁徙规律科学地调整鸟类居住地的生态环境。近年青海省先后采取了退耕还林、人工种草、草地围栏、封湖育鱼、牲畜圈养、工程固沙、沙区封育、天然林保护等措施,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青海省计划将在今后30年内在青海湖地区投入50多亿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恢复、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10大生态项目,使湖区流域生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湖区水体生态系统。[7]

  青海省政府推出的近年湿地保护规划项目中,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主要体现为:1、草原建设方面。一是尽快将环湖地区纳入全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对严重退化、沙化草原实行退牧还草,通过减畜、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措施,使区域退化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二是继续实施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工程,对环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已垦草原全部实行退耕还草,建立稳定高产的人工饲草基地等。2、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方面。尽快落实以渔为生群众的搬迁安置问题,争取在一二年内完成。进一步完善渔业行政管理法规,将青海省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列入近年重点立法计划。以“爱我青海、拯救湟鱼、保护青海湖”为主题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封湖育鱼通告和法律规定,严惩破坏渔业资源和非法经营湟鱼的行为并追究相应刑事责任。抓紧实施青海湖入湖河流过鱼通道工程建设,为湟鱼繁殖洄游创造条件。继续组织实施青海湖渔业资源保护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保护能力等。

  对于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我们认为,应进一步准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针对青海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有效推进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在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制约因素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有效构建青海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和第三产业生态化体系,以促进青海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化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