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共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贡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凝聚了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及彭德怀、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战略思考和筹划。八九十年代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体现了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江泽民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与时俱进的开拓与探索。因此,学术界关于中共领导人对三线建设贡献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宋毅军等对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的研究[60];张晓刚等对毛泽东的研究[61];韩洪洪、叶菊珍对邓小平的研究[62]。此间还发表了一些记述李富春、程子华、单兰山、彭德怀等参与三线建设的文章[63]。
第四,三线建设与西部地区的发展。三线建设带动了内陆地区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通过挖掘档案资料,对本省(市)三线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三线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如张凤琦探讨了三线建设对重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64]宁志一、刘吕红探讨了三线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影响。[65]刘存龙、马新蕊、岳珑等对陕西三线建设历程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进行了回顾和思考。[66]蒙爱群、王镜咏等对广西三线建设概况和国防工业化建设进行了回顾。[67]还有学者对云南、甘肃、湖南、湖北、新疆、贵州等地的三线建设进行了研究。[68]
第五,三线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陈东林指出,三线企业搬迁以后,不少遗址被封闭、荒废。如何利用这笔丰富的工业遗产,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挖掘的。[69]魏翠翠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出发,对三线建设社会遗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等进行了论证,认为三线建设社会遗产旅游为“一站式体验”的综合价值开发模式。[70]刘凤凌对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方法进行了探讨。[71]王成平以广安三线工业遗产为例,对工业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72]
第六,三线建设战略实施中的地区支援、物资供应和技术扩散等问题。三线建设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是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物资和资金投入、企业化进程和技术转移运动。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出于备战和调整工业格局的考虑,上海、辽宁等沿海地区都组织部分工厂陆续内迁,支援内地建设。李浩对上海三线建设的搬迁动员工作进行了研究。[73]王恩宝通过探讨辽宁在支援三线建设中的贡献,分析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模式对保障三线建设期间物质供应顺利进行的重要性。[74]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对他担任物资管理部部长期间,直接参加并领导的物资战线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75]三线建设中的技术扩散战略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熊红芳对三线建设中跳跃式的技术梯度推进战略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了“梯度扩散与发展极相结合”的技术扩散模式。[76]
三、几点思考
通过梳理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三线建设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完善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三线建设也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精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契机下,国史研究者有必要对这一领域展开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不仅对拓展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三线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基于目前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今后应继续在挖掘档案资料、拓宽研究视野、拓展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下工夫,以促进研究的深化。以下是对部分专题的简要评述,并对今后有待继续深化的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关于三线建设决策的评价研究。学界从战备、工业布局因素、工业化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对三线建设决策进行了评价,今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可以继续深入。如可以将三线建设这段历史,放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去考察,这样视野会更加宽广,对一个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人口多、资源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做出的三线建设决策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关于三线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学界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辩证分析,今后可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1)关于生产力布局、厂址的选择等问题。大部分研究都从经济效益的视角考察,认为“靠山、分散、隐蔽”的布局方针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但如果我们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厂址选择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这方面的研究有待继续深入。(2)关于对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目前对三线建设与中西部省区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多,对一些三线城市的关注不够。三线建设带动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对这些三线城市的建设史进行研究值得关注。另外,当前研究对经济效应关注较多,对地区发展的社会效应等问题关注不够,今后可将这一问题作为经济史和社会史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3)关于丰富研究方法问题。可以通过挖掘数据资料,适当采用一些计量方法,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考察。例如通过对国防工业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国防工业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关系等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对三线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估来探讨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成效等等。
第三,关于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研究。学界对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阶段、过程、特征、得失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探讨,但薄弱之处在于宏观和定性层面的研究较多,对微观的企业运行机制等问题重视不够,且缺乏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研究。今后可加强对三线典型企业的调研,探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三线企业的发展问题,通过在调整改造中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为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
第四,关于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研究。学界对两者进行了充分比较,但研究往往集中于对三线建设与新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探讨,对当前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关注不够。如何借鉴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后危机时代进行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如何探讨中央领导集体从三线建设到西部大开发决策和指导思想的历史变化等问题值得探讨。
第五,关于三线建设中的人物研究。中央领导层、三线建设者们都对三线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学界目前关注较多的是中央领袖人物的贡献,对三线建设者们的关注不够。今后应该积极挖掘、整理有关三线建设者的文献资料档案,并深入采访三线亲历者,做好口述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