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沈雁昕 姬文波: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融入长江经济带
发布时间: 2021-06-24    作者:沈雁昕 姬文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5-26
  字体:(     ) 关闭窗口

  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大发展战略。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要积极作为。笔者认为,要打造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高水平样板,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

  20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一线一轴”战略构想,一线指沿海一线,一轴即长江。2018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使长江经济带上升为战略地位。《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几乎也在同一时间展开。2006年,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2020年1月,中央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两中心两地”发展定位,支持成渝地区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湖北、重庆、四川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从地理上看,在长江经济带上,处于长江上游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东经三峡库区毗邻以武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经济区,并与长江三角洲形成呼应。因此,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等。

  第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动产业梯度转移。长江经济带域内空间经济发展水平东西存在着显著差异。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相对而言,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追赶阶段。从产业梯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存在着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基础,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地区等协调发展的空间跨度巨大,将直接作用于长江经济带全局。数据显示,2018年,成渝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约5.75万亿元,占长三角城市群的32.19%。因此,发展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第一要务。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身处诸多国家战略的交汇点,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之中,站位要求极高。同时,成渝地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因而要有效破解地缘劣势,加大对外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成渝双城经济圈尤其要发挥西部地区连接“一带一路”的纽带作用,进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最终使成渝双城经济圈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做大做强外向型产业经济。

  第二,加快成渝都市圈建设。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要以此为契机,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成渝地区积极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既要增强成都和重庆的辐射与带动能力,提升成渝地区中部城市的经济实力,又要引领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更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要以长江经济带中的长三角城市群为参考,积极引导成渝中心城市实现转型升级后生产要素合理外溢,推动外围中小城市实现资源重组,进行差异化布局与分工,走特色发展之路。

  由于城市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以及产业向城市集中原本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又会按照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实现规模化集聚,对周边地区的资源要素形成“虹吸效应”,导致人才、资源的过度集聚,从而形成周边发展趋缓的经济状态,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成都、重庆双核驱动”的模式为主导,成渝集聚功能强大,不可避免会发生成渝中部地区的内江、自贡、遂宁、南充、广安等城市发展失衡的情况。因此,要避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虹吸效应”。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

  成渝双城经济圈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提出的“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格局。其中,“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发展优势产业,建设特色城市,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第一,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战略定位是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为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首先要联合各自的创新优势,构建创新一体化体系。要继续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统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调发展。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科技服务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机制,推动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布局。深化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布局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制造类产业集聚和科技服务业集聚之间的空间布局和衔接交流。成渝地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本质是打造中国制造第四极,两地要协同打造产业集群。同时,要共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要依托产业体系共建减少竞争损耗,基于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机遇,成渝要侧重区域优势互补打造完整产业链,用规模效益对冲产业同质化带来的竞争损耗。

  第三,通过功能分工实现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协调发展。从区域自身发展来看,成渝地区当前正在迈入城市群发展阶段,而要成为新的增长极,则应尊重客观规律。多年来,重庆和成都两地支柱产业出现同质化竞争,两地在城市协调合作机制、空间发展战略对接、统一市场建设等方面还需实质性提升。不仅如此,重庆和成都之间还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次级枢纽城市。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中心城市和周围城市要有功能分工,成渝两大中心城市要突出创新引领,承担总部经济和提供生产性服务功能。如此,既可以避免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也有利于城市之间协调互补,提升经济圈竞争力。

  第四,发挥“虹吸效应”的正相关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通过功能分工实现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协调发展,这为打破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提供了基础。要赢得“虹吸效应”的正相关效应,还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立足发展实际,优化营商环境,走特色发展的道路。首先,外围中小城市要加快互联互通,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外围中小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功能分区,为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分工和转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其次,外围中小城市要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积极配套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小城市也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掘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独有的特色产业。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契机,加大承接成渝智能制造的转移力度,延伸与成渝智能制造产业配套的工业产业链。最后,外围中小城市要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后花园作用。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