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在恢复中奠定基础、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在挫折中有所收获三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疆调动党政军民学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开展思想动员激发民工劳动热情,举办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交流农田水利建设经验。这些举措在推动新疆农田水利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农田水利建设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做好前期规划,重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推广水利技术,重视水利人才的培养;立足生态优先,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荒漠化治理。这近30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发展农田水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历程;基本经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新疆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灌溉体系,可以说是“有水则生,无水则死,有水则富,无水则贫,水之宝贵,胜于一切”。到1949年止,全疆共建成大小灌溉土渠3万多公里,坎儿井1000多道,水库3座,总灌溉面积1600多万亩。由于缺乏工程化的引水枢纽,群众引水灌溉无法得到保证。“1949年,新疆全省人口433.34万人,粮食总产量84.7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195.57公斤;棉花总产量0.51万吨,人均只有1.17公斤,人民衣食困难,无力供给大批军粮”。新疆农田水利的落后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及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初步建成了适合工农业发展和各族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建设的成就,为新疆农牧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也为后续的农田水利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疆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对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尚未有专文讨论。有鉴于此,笔者依托相关档案和文献资料,梳理这一时期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历程,总结建设举措与基本经验,以期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兴修农田水利,全疆农田水利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总体来看,1949—1978年新疆的农田水利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在恢复中奠定基础(1949—1957年)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翻开了新疆历史的新篇章。解放初期,新疆通过剿匪平叛、土地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这既加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也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奠定了群众基础。这一阶段,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是修复与新建并重、管理与建设兼顾,注重垦荒和灌溉,扩大耕地面积,解决军粮民食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状,党和政府尤为重视农田水利建设。1949年11月,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的水利建设基本方针。此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疆结合地区特点,将“发展屯垦水利,开荒造田,恢复群众灌区原有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和解决驻疆部队的粮食自给问题”作为水利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1950年初,在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的率领下,11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遵照毛泽东“屯垦戍边”和部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精神,挺进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滩上兴修农田水利。至1952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在新疆共修渠300多条,总长4000多公里,完成播种灌溉面积167万亩。新疆各地人民群众在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的支援下,整修和恢复旧有灌溉渠道。全疆3年内共新增灌溉面积500多万亩,总灌溉面积达到2180多万亩。
1953年,党和政府开始实施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新疆认真贯彻中央“使水利建设为国家工业化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服务,并逐步地战胜水旱灾害,为农业增产特别是粮食和棉花的增产服务,求得每年灾害有所减轻”的要求,农田水利建设的中心任务也相应地由解放初期的以改造旧有农田水利设施、修建小型灌溉工程为主逐渐向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建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转变。1953—1957年,新疆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的水利建设持续发展,重点开发玛纳斯河、奎屯河、古尔图河、开都河、阿克苏河和乌鲁木齐河流域,建成一批引水工程和大中型平原水库。5年间,全疆共建成水库18座,库容2.5亿多立方米,修建主要干渠300多公里,引水流量470多立方米每秒。截至1957年底,全疆新增灌溉面积570多万亩,灌溉总面积达到2700多万亩。水文测验、水利勘测、水利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也有所发展。全疆水文测站经历年的增设,至1957年时达到108个。新疆还进行了历年水文观测资料的整编、水文普查以及水文基本站网的规划。流域性的水利勘测、水文地质测验、灌溉试验、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等工作也都是在解放后才开展的。此外,新疆通过开办水利学校、短期训练班、冬季讲习班培养了一批水利技术干部。
新疆自和平解放到“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是农田水利的恢复和奠基阶段。这一时期虽然新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数量有限,但由于前期工作扎实、施工严密,总体质量较高、效益较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疆农田水利落后的面貌,为此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在曲折中不断发展(1958—1965年)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指出:“在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时,应该注意到在以小型工程为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发展中型工程和必要的可能的某些大型工程,并使大、中、小工程相互结合,有计划地逐渐形成为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系统”。根据中央“三主”方针,新疆提出:“要求在一、两年内做到‘渠系工程化’、‘管理科学化’、‘灌溉沟畦化’,以便节约用水,结合农业和林业措施,改良土壤,最大限度的提高水利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结合兴修引、蓄、提水、打井、挖泉等多种多样的中小型和少数大型工程,解决所有农田和新垦荒地的水利需要”。在上述方针指导下,新疆各地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天山南北形成了水利大会战的热潮。例如,从1959年冬到1960年春,全疆水利建设最高出工人数100万人,占全疆250万劳力的40%。1958—1960年,全疆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29亿元,建成大中型水库13座,库容10.5亿立方米。由于当时全国处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也出现了曲折,产生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地方推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农田水利建设前期工作长期被削弱,施工中只讲进度,忽视质量,三年中全疆共计发生12次溃坝决口事故,造成了很大损失。
196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下简称“八字方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62年11月召开的全国农业会议在安排冬季生产工作时提出“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群众为主”的冬修水利方针。根据中央“八字方针”和全国农业会议部署,新疆水利建设重点转向北疆,建设北疆商品粮基地。首先抓紧乌鲁木齐河、玛纳斯河、呼图壁河、头屯河、三屯河以及奎屯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建成一批骨干工程。同时,经过灌区配套、土地平整、加强灌溉管理,扩大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63年,自治区提出实现农村“五好”建设要求,各地掀起以水利为中心的“好渠道、好道路、好条田、好林带、好居民点”的“五好”建设高潮。到1966年10月,全疆规划建设人民公社274个,占公社总数的42%,建设条田4万多块,面积近800万亩,新建渠道4.4万余公里、田间林带2万多公里、居民点1900多处、各级道路2.6万多公里,初步改变了小农经济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疆水利建设飞速发展。1965年,从南疆到北疆远距离调运粮食的局面得到改善。在此期间,农田灌溉面积增长很快。至1966年底,全疆新增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总灌溉面积达到4500多万亩。这一时期新疆的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因“大跃进”出现了曲折,如有些工程中途下马,有些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存在隐患,但无论是水库、灌溉水渠的数量及规模,还是灌溉面积都超过了以往。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灌溉水平和综合抗灾能力,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在挫折中有所收获(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处于混乱状态,基建程序和各种规章制度废弛,农田水利事业遭遇挫折。但广大干部、群众顶住压力继续推进水利建设,并在此期间完成了一些续建和新建项目,如伊犁哈什河引水工程、呼图壁红山水库、皮山雅甫泉水库、和田苏巴渠改建、洛甫总干渠改建、克拉玛依市白杨河水库、阿克苏多浪水库等。1966—1976年,全疆建成引水渠首62座,设计引水能力1953立方米每秒,引水干渠、总干渠185条,全长3577公里,其中防渗渠1747公里;水库142座,库容20.6亿立方米。在此期间,新疆机井建设正式列入国家打井配套计划。1974年、1975年两年,新疆完成打井配套3800多眼,超过以往20多年打井配套的总和。1976年以后,新疆许多县、社采取季节性群众施工和常年专业施工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来看,1966—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在挫折中仍有收获。这一时期新疆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新疆农业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举措
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特定历史环境下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密切相关。
(一)调动党政军民学参加农田水利建设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针对谁来开展大生产运动指出:“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我们就用军民两方同时发动大规模生产运动这一种办法”。1949年11月,在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上,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作了《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的总结报告》,强调:“用觉悟的群众的组织力量,向自然斗争,向洪水斗争,使人民的河流成为人民的财富,而为人民服务”。新疆认真贯彻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精神,动员机关干部、军队、学生、广大群众等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例如,1951年,全疆群众完成新建和整修渠道5033公里,用工17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40余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受益面积149.34万亩。20世纪60年代初,“每年夏收和秋收以后,自治区动员各地兴修水利。许多县、公社、大队、生产队组织群众施工,并发给民工伙食补贴,以稳定劳动情绪。同时动员各行各业支援水利建设,打破过去冬季不修水利的习惯,坚持冬季施工。群众水利施工的特点是:动工早,人数多,规模大”。在1978年的打井运动中,新疆各级党委普遍把完成当年打井配套任务列入重要议程。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动干部参加劳动,动员各行各业支援打井配套工作。“各物资、财政部门千方百计抽调资金、物资、设备,解决打井配套中的困难。机修、生产等部门加班加点,修复打井机具,生产配套设备,以应打井配套急需。运输部门春节不休息,为各地抢运物料。宣教部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广大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为打井运送砂石骨料,生产砼井管,支援基层生产。”商业、医务部门送货、送医到工地,呈现出一片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大抓打井配套的大好局面。正是充分调动了党政军民学力量,全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得以迅速发展。
(二)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后勤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开工后,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的后勤保障是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住房需求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期间,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腾出房屋给建设工地,还帮助他们修筑地窝子、搭建帐篷等。1958年,乌拉泊水库刚开始建设时,为解决工地房屋需求,乌鲁木齐市政府动员水库附近公社将闲置的仓库、民房提供给工地使用,并发动村民运来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为工地搭建工棚,为民工修建宿舍和厨房,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1959年,全疆掀起冬修水利高潮,“在东起哈密西至霍尔果斯三千里水利工地上,已经建立起几千个防风保暖的地窝子和帐篷”。“一般工地都作到人人有屋住,屋屋有火炉,民工劳动归来,室内温暖如春,而且吃得饱,吃得暖,睡得好”。“昌吉回族自治州各水利工地上,为了适应北疆气候寒冷的特点,在所有地窝子里都砌上火墙和火灶,并发动工人利用休息时间,打了几十万捆草铺在炕上,睡上又暖又软。门前还修起挡风墙,门口还挂了棉帘或草帘,预防风雪,使大家休息得很好”。
2.提供生活保障
新疆冬季较长且十分寒冷。为保障农田水利建设顺利进行,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保障民工基本生活列为重要工作,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工之前,组织人力运送粮食、蔬菜、煤炭等生活物资到工地。例如,在1959年的冬修水利运动中,哈密县(今哈密市)“各工地一般都储备了能吃一个月到两个月的白菜、洋芋等鲜菜,工地食堂每顿有馍、有菜、有汤,许多工地还组织了打猎队,猎取黄羊、野兔,供应工地食堂改善生活。在乌鲁木齐乌拉泊大水库工地上,党委把搞好工人生活列为重要工作项目,党委会设专人领导工地生活”。此外,理发、缝纫、日用百货和书店、邮电等部门也在工地设立了服务站和流动组,专门为民工提供生活服务,基本能满足民工的日常生活需要。
3.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农田水利建设工地的医疗卫生条件,专门选派医务人员和保健人员开展卫生保健服务。例如,1959年冬,全疆各地已有1000多名医务人员和保健人员背着药箱下到工地,建立起临时医院,一面开展工地保健工作,一面为民工治病。昌吉地区47个工地都建立了工地医院,100多名医生和护士每天背着药包在工地巡回,逐队检查,哪里发现病人,就在哪里治疗,使工地病号显著减少。泽普县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搬到叶尔羌河东岸的工地上,采用分片包干的办法,每天要奔走几十里到各工地给民工治病,他们还利用空隙时间和民工一起劳动,受到人民群众广泛的赞扬。乌鲁木齐乌拉泊工地已建立起保健网,医务人员经常向群众宣传冬季卫生知识,还帮助各队培训保健员,随时督促检查食堂的环境卫生,因而病号很少,出勤率经常保持在97%以上,并且出现很多全日全勤的队。这也有力保证了工程进度。
(三)开展思想动员激发民工劳动热情
1.统一民工思想认识
农田水利建设工地环境艰苦、劳动时间长、任务繁重,民工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做好民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1959年冬,乌鲁木齐和平渠改造工程开工后,工程指挥部大抓民工的思想动员,民工“初进工地一般采取‘工地动员会’和‘誓师大会’的形式,使全体人员明确修造和平渠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端正劳动态度。开工后,要以党团支部为核心,号召坚持劳动锻炼,自力更生克服困难”。1959年,乌拉泊水库修建期间,由于冬季天气寒冷,部分民工产生了懈怠思想和畏难情绪。鉴于此,工地党委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激发民工劳动热情、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全体民工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挥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忘我劳动热情。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带头劳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快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也有保障。
2.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具有重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为了改变农田水利建设的落后局面,新疆的党员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入农田水利建设一线,身体力行参加劳动,这种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民工建设农田水利的热情。1950年,修建和平渠时,“王震司令员、罗元发军长、张贤约政委率领军区和六军机关干部,用爬犁(冬季在冰道上拉的一种工具)从迪化(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三甬碑拉石头到工地”,此举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成为动员广大群众修建水利工程的巨大力量。党员干部还深入一线,常驻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既鼓舞了群众,也促进了生产。昌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泰华同1000多名群众坚持奋战在三屯河水库建设工地,力争围堰提前受益。“阜康水磨河水库是社办工程,该社主任王昌同志四年如一日,坚守工地,同社员群众一齐,克服种种困难,使水库边修边受益”。
(四)举办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
1958年1月31日,针对在经济建设中如何开展评比竞赛活动,毛泽东提出“省和省比,市和市比,县和县比,社和社比,厂和厂比,矿和矿比,工地和工地比”的办法。在当时环境下,开展评比竞赛活动成为提高人民群众劳动积极性的重要方式。1959年冬,和平渠改造期间,工地党委提出并开展了“比思想赛干劲,比工效赛质量,比出动赛纪律,比自力更生赛克服困难,比团结赛协作”的劳动竞赛运动,成绩不断刷新。1963年,为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新疆各地“开展‘五好’评比竞赛活动,对推动管理工作也起了一定作用。不少地区都以大队或支渠为单位进行了评比竞赛,有些地区还结合‘五好’社员评比运动开展了五好、六好浇水员的评比活动。米泉县(今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笔者注)在春灌期间十日一小评,一月一大评,效果很好”。1977年,新疆响应中共中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干社会主义”的号召,各地、县、团场组织灌区、各工程管理单位开展劳动竞赛,赛干劲,比贡献;赛团结,比风格;赛管理,比作风。评比竞赛活动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使全疆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五)交流农田水利建设经验
新疆各地之间交流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促进了当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1949—1978年间,新疆各地以“三主”方针为指导,通过参观评比、现场会议等形式交流农田水利建设经验。例如,1958年3月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系统召开了北疆石河子水利现场会议后,发明创造不断涌现,布渠灌溉、浸润灌溉等先进经验得到广泛采用。通过经验分享,灌溉管理的面貌与往年大有不同。地(州)、市、县、团场之间也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经验交流。1978年3月18—31日,自治区农田建设指挥部在石河子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召开了北疆地区打井现场会议,会议就制管、打井、机泵配套安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和分享。此次会议“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落实了措施,坚定了信心”。一些地区还组织人员赴其他省份学习农田水利建设经验。1974年10月17日至12月2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组织参观团赴河南省辉县、林县,河北省正定县、衡水县(今衡水市)等地参观学习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建设、平整土地等基本建设方面的经验,并听取了各地经验介绍。参观团成员表示,此行受到了很大教育,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学到了先进经验。
总之,新疆各地通过调动党政军民学参加农田水利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开展思想动员激发民工劳动热情,举办多种形式的评比竞赛活动,交流农田水利建设经验,这一系列举措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推动了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三、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基本经验
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斐然,经验弥足珍贵,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级党组织陆续建立并不断完善,这不仅抓住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领导权,而且保证了中央农田水利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从农田水利方针政策的制定、规划设计、具体实施再到动员各族人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政治引领作用。尤为关键的是,在动员新疆各族人民投身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更是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凝聚力的精神之源,汇聚起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的磅礴力量。新疆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大都由专人分管,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的良好局面。
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承担起主体作用,克服了农田水利建设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1958—1963年,全疆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和农田水利补助费共约1.2亿元(不包括事业费和购置费),平均国家投资占总工程量的25%,即兴修水利中群众自筹占3/4左右,国家投资占1/4左右。同时,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可以依靠人民群众智慧和经验来解决。1957年,米泉、吐鲁番、鄯善等地在平整土地、灌区改造中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三八定线”“土水平”等经验,保证了工作的全面开展。因此,“在兴修水利中,劳力、材料、资金可以依靠群众,在技术上也要依靠群众。新疆各族人民具有兴修水利向干旱斗争的历史传统,在熟悉水土情况、利用当地材料和修建水利工程上具有丰富经验,不论在灌区改建,公社规划、筑坝、修渠和干砌卵石等方面都有很多创造、革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建设农田水利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的突破性进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服务农业生产,造福各族人民始终是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的总结报告》中就明确了我国水利事业的性质与任务,即“水利事业为人民大众利益所依托”,“以发展水利,增加工农业生产,尤其粮食与经济作物生产为我们的任务”。基于此,新疆始终坚持“发展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利化水平,保证农业和畜牧业稳定增产”的水利工作方针,“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贯地把发展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农牧业生产的首要措施,把发展水利建设作为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坚持每年不断地进行”,强调“水利工作必须贯彻为政治、为生产、为群众服务的方针,水利工作成绩的大小,要以农牧业发展的大小、快慢及丰收与否作为衡量的尺度”。
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抓事关各族人民切身利益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全疆各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水平,而且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疆的热情。
1954年8月1日,在阿克苏“八一”胜利渠开闸典礼上,沙井子乡维吾尔族农民木沙代表全乡农民在会上说:“解放前,因为缺水和洪水灾害,我们几百户人的乡只剩下了八十多户,耕地面积一年年缩小,全乡一半人家缺粮。自从人民解放军到了沙井子,部队一面修‘八一’胜利渠,一面帮助我们整修了旧渠,克服了全乡用水的困难。现在,我们乡又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九户、耕地面积也由五千亩扩大到了两万多亩。今年第一次免受洪水灾害,全乡小麦每亩可收三百多斤。我们要和人民解放军部队永远团结在一起,学习解放军的集体劳动和先进的农作技术。”以上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党和政府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做好前期规划,重视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前期规划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新疆首先从规划工作抓起,组织业务部门在整理历年水文观测资料、全面进行水文普查、河道普查的基础上,基本上掌握了全疆水土资源情况,并在各地流域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下对全疆各大河流和自然地区进行了流域(地区)规划或轮廓规划,提出水利和土地资源平衡利用的综合开发方案。1957—1958年,新疆水力发电勘测队(处)对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等13条大河进行了流域水资源普查,编写出流域普查报告,提出梯级开发意见,为以后开发治理提供了技术资料。20世纪60年代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对辖区内8个大的垦区分流域或地区基本上做了统一规划,131个农场中已规划114个,大中型水利工程都经过勘测、设计,在摸清水土资源、山区河流等自然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玛纳斯河、金沟河、巴音沟河、奎屯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方案。由此可见,水利规划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虽然在实践中经过变动和修改,但规划的总体布局、基本框架和指导实施的做法没有变,从而保证了新疆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在做好前期规划的前提下,配套设施建设也是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受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新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因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20世纪60年代,新疆总结以往因陋就简搞配套的经验教训,在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改建旧有灌区,修建防渗的工程式渠道和排水系统,提高灌区水利化水平,这对农业生产的防旱保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呼图壁县青年干渠在1963年建成通水后,国家又投资兴建了渠首沉沙池、二闸过河涵洞、芨芨坝东西河分水工程、渠首冲沙闸等,另建沿渠公路21公里,架设通讯线路等配套设施,形成了以青年干渠为主干的引水、输水配套体系。由于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青年干渠一带变成北疆重要的粮食产区。根据统计,青年干渠通水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4.5万亩,粮食总产量为3550万斤,到1966年,全灌区粮食播种面积已达55.5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斤大关。以上说明,只有做好前期规划,建设完整的配套设施,农田水利工程才能发挥显著的工程效益和生产效益。
(四)推广水利技术,重视水利人才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重视水利技术的引进与推广,一些水利技术在引入新疆后先行试点,取得成功后再全面推广。为解决渠道引水防冲及防渗问题,1956年,新疆从甘肃省河西走廊引进干砌卵石渠道防渗防冲技术,此后,各地大力推广这种技术,干砌卵石渠道遍及全疆。1957年以后,苏联水利专家向新疆介绍了中亚费尔干式(环流式)和底栏栅式引水渠首经验。从此,新疆中、小河流上多采用人工弯道式渠首和底栏栅式渠首技术,防止泥沙入渠作用显著。1978年,新疆从山东省引进土坝灌浆技术,水库除险加固成效显著。新疆的一些科研院所还开展了水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1974年,新疆水利局、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在吐鲁番、鄯善、昌吉等地进行了园林果木、蔬菜滴灌的试验。1974—197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农七师等单位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大型喷灌机技术资料并着手研制。随后,农六师102团场成功试制了首台双悬臂自走式喷灌机。截至197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农业师已仿制出各种型号的喷灌机130台。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水利人才缺乏的现状,新疆有计划地培养水利人才。这为新疆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疆除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外,还在一些大、中专院校开设水利专业,培养水利技术骨干。同时,新疆还从其他省份引进水利技术人才分配到各地工作。此外,新疆与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校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委托这些院校为其培养水利人才。新疆“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有社会主义事业心、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水文、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族水利技术业务干部”。实践表明,水利技术的推广和多元化水利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新疆农田水利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
(五)立足生态优先,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荒漠化治理
因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一些地方因为盐碱化和沙漠化加剧,造成盐赶人走、沙漠围田、土地弃耕的被动局面。因此,新疆积极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荒漠化治理,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盐碱地改良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各地采用压盐或洗盐的办法改良原生盐碱地。1956年前后,自治区水利、农业等科研部门在东疆、南疆以及北疆开展了大量盐碱地改良的试验研究工作,初步解决了洗盐技术和洗盐标准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提出“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以水为纲、综合治理、群众经验、科学指导”的防治盐碱化方针。根据此方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结出“以水利土壤改良为基础,以牧草轮种为纲”的盐碱地改良经验。1959—196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和地方灌区探索出了南北疆各地不同条件下灌溉洗盐的时间、定额、次数和技术措施,并逐步由单项试验发展到综合措施试验以及推广运用阶段。1973年,由新疆水利、农业等多部门组建的“自治区盐碱土改良试验组”在焉耆北大渠开展了综合治理盐碱地大面积试验工作,采取井灌井排、种植水稻、拉沙改土、平整土地、种植绿肥、植树造林等多种改良盐碱地的措施,并在各地推广。诸多改良盐碱地措施的推广不仅为开垦利用盐碱荒地提供了经验,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例如,农二师29团场在1964年以后狠抓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通过水旱轮作、种稻改良等综合措施改良盐碱地。经过多年的治理,彻底改变了当地昔日“无风一片白,有风白满天”的盐碱化面貌,变成“良田碧万顷,稻麦翻金浪”的好地方。
在荒漠化治理方面,20世纪50年代,新疆各地将营造防护林带与农田水利建设同规划、同推进,向各族人民普遍宣传“谁种谁有,伙种伙有,村种村有”的植树造林政策,提高了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每年三四月间,南疆的各族群众自发地参与植树活动。大部分沟渠、道旁、屋侧、地埂、田边都已林木成荫。此外,南北疆各地均以合作社为主,开展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很多县、市在党政统一领导下成立绿化委员会和造林指挥部,指导和督促绿化造林运动的进行。60年代初,“在新疆的军垦国营农场,每一田块的四周都规划有防风护田林带;此外,还有场界林、固沙林、四旁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有的农场还为夏季牲畜放牧而规划了与牧草间作的片林”。1976年,新疆各地再次掀起农村“五好”建设高潮,制定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山、水、田、林、路、电全面规划。至1976年12月上旬,全疆投入农田基本建设160万人次,开工4500多个项目。“五好”建设改善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例如,和田县在沙漠边缘营造了几十公里长,几十米至几百米宽的防护林带,与农业区林网共同发挥作用,减少了风沙危害。以上说明,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盐碱地改良和荒漠化治理,为营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1977年,全疆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33座,竣工库容44.69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小型水闸597座;有干、支渠5000余条,总长3.8万公里,引水能力达到3800立方米每秒;现有机电井年抽水量约23亿立方米,机电排灌站344座。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牧业生产环境。全疆农田灌溉面积比1949年增长了2.53倍,灌区粮食总产增长了4.59倍,油料总产增长4.96倍,棉花总产增长10.6倍,牲畜头数量增长2.58倍,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二,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村面貌。新疆解放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让诸多荒滩戈壁变为片片良田,人民生活水平也大为改善。到1966年,全疆人均占有灌溉面积达到4.4亩,人均粮食达到800斤。经过灌区改建,很多地区改变了以往旧渠系“长、宽、多、弯、浅、乱”的状况,呈现出“渠直、路平、条田化”的新面貌。第三,促进了屯垦事业的发展。昔日的戈壁荒滩因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变成诸多人工绿洲,绿洲产出和环境容量成倍增加。例如,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疆军垦国营农场“建立了许多完善的新式灌溉系统,在没有人烟的荒漠上建立了一大片美丽的已达到园田化标准的现代化农场,给地图上也增加了不少新的绿洲和城市”。到1966年底,全疆已建成32个边境农场,耕地面积277万亩,总人口14.7万人,职工6.7万人。这些农场散布在2010公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一条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第四,减少了水利纠纷。随着农田水利的开发和各级灌溉网络的初步形成,新疆各地除建立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各级水利管理机构外,还初步建立了民主管水、合理分水的制度。这些措施的推行有效减少了一些地区历史遗留的水利纠纷。总体上看,1949—1978年,大量引水、蓄水、排水及引取地下水工程的兴建搭建起了新疆农田水利发展的大框架。新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扩大了农作物的灌溉面积,从而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总结1949—1978年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历程、建设举措和基本经验,可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动新疆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开发水资源,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进乡村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武明明,博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温艳,历史学博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1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