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
发布时间: 2010-06-23    作者:胡鞍钢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6-23
  字体:(     ) 关闭窗口

  只有人才众多,国家才能真正强大。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就曾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六十年,中国实现了从世界人口大国到世界人才大国的跨越式发展。那么,中国的下一个“人间奇迹”是什么呢?这就是“富民强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正是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2020年“富民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描绘的是一幅从世界人才资源大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宏伟蓝图。

  1949年的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和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六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不断现代化,即全国所有人口的现代化要素——人力资本(受教育年限、技能经验等)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人力资本水平的变化。截至2009年,全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1949年的9倍;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达到9830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531倍;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2979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255倍。上述人才总量指标均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实现了从文盲充斥、愚昧落后的人口大国向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国的跨越式转变。

  正如《纲要》所说,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建设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必要且可行

  《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我认为,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奋斗目标,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体现在:

  一是全国人才总量将可能增长 58%,由2008 年的1.14 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1.8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9%,大大高于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口的增长率。

  二是全国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将翻一番,专业技术人员将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折合全时人员为338万人/年。

  三是我国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四是包括全社会教育、卫生、研究与开发经费在内的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到那时,中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人才强国。中国也会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

  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外条件皆已具备

  我们应当看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还具备了难得的、良好的国际环境条件。

  首先,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巨大规模的、比较公平的、充分流动的、充分竞争的人才市场机制,为绝大多数人才提供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空前大舞台。

  其次,我国教育迅猛发展,主要指标已居各发展中国家前列,正在逐步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和社会环境。

  第三,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加速了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提升了人才队伍质量,形成了不同层次人才结构的新格局。

  第四,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亲和力、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已经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出到人才净流入的重大转变。当中国先后成为“世界工厂”、世界服务商提供者的过程中,必然加速吸引并聚集全世界各类优秀人才。

  尽管我国人才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纲要》也清楚地指出:“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人才竞争优势仍不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未来几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建成人才强国。数以亿计的人才队伍,不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对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胡鞍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报记者殷泓整理)

    1. 增加社会承受力也是稳定之本
    2. 民生稳 信心增
    3. 粮食安全应成为农业现代化终极目标
    4. 尹蔚民: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5. 不要把传统产业轻易丢掉
    6. 周文彰:为了人才强国 要克服论资排辈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8. 让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纪实
    9. 让人才有更多“获得感”
    10. “人才好制度”从哪儿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