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全球变暖与沿海人口的集聚和迁移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杨学祥    来源:国学网 2007-12-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据新快报12月5日报道,12月3日,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本周齐聚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参加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商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不过,对于主办国印尼来说,这次会议似乎有种“关乎生死存亡”的意味,因为面对因气候变暖而不断上涨的海水,这个“千岛之国”岌岌可危,其1.7万多座岛屿中有2000座可能将葬身海底。据英国媒体报道,一些悲观者给未来描绘了这样一幅有些恐怖的画面:如果按现在每年海平面上升0.5厘米的速度计算,到2035年雅加达国际机场将成为一片汪洋;2080年,40万平方公里土地将消失,海浪将拍打位于爪哇岛内陆荷兰殖民统治时期总督府的台阶。爪哇岛上的3个最大城市——雅加达、泗水和三宝垄——将不复存在,政府很可能把首都迁到东部地势更高的山区[1]。

  中国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2003年数据,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被经济界喻为“泛珠江三角经济区”[2]。据2004年的数据,中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环渤海区)的GDP占全中国的38%[3]。全球变暖导致港口城市遭遇洪灾,中国沿海地区的损失最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年12月4日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港口城市遭遇洪灾的预测报告。报告警告称,一旦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风雨,预计2070年灾民人数将达1.5亿人,这近乎是现在的4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35万亿美元,是现在的10倍多。据日本媒体12月5日报道,报告预测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中国(11万亿美元),其后依次是美国(9万亿美元)、印度(4万亿美元)和日本(3万亿美元)。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为美国迈阿密(3.5万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广州等亚洲城市。东京的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位居第八。报告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数据假设2070年全球海平面比目前上升50厘米,并综合OECD调查的城市人口密度等数据,推测出全球约130个主要港口城市的受灾情况。预测结果中,灾民人数最多的是印度加尔各答(1400万人),其次为印度孟买、孟加拉首都达卡等城市[4]。

  我们在2004年就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5]。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6]。

  宏观的研究表明,在潮汐准60年的周期变化幅度上,1977年至199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迅速变暖;2000年至2030年,处于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将进入低温期;2031年至2060年又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又将迅速变暖[7]。在潮汐1800年周期变化幅度上,目前正处于变暖的峰期。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7]。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即使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300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8,9]。

  在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灾害加剧的双重打击下,过度投资沿海地区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发展中西部经济,无论是从气候的长期变化,还是从经济的安全发展,都是当前必须考虑的科学战略。由于自然能量和人类活动的长期积累,我们正面临一个灾害的频发期。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性,是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沙漠化把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由内陆驱赶到沿海,而海平面上升又将把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由沿海逼回内陆。在我们庆幸广袤的国土给与我们巨大生存空间回旋余地的同时,也要珍惜先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清洁环境,节约资源,安全和谐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0]。

  滨海城市遭遇灭顶,农耕地区酷热难挡,热带疾病肆虐蔓延,洋流紊乱,冰川融化:温室效应能够给人类带来难以胜数的苦难。目前严寒地区变暖,产生出数量巨大的适宜居住土地,使土地供应增加。2005年,美国科学院警告,如果全球气候变化持续下去,它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外,没有任何事件可以与之相比。经济变动即意味着既有赢家也有输家,有人日进斗金,有人倾家荡产。气候变化会扭曲世界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人、全球经济和国际权力结构如何去适应气候变化,将影响到数代人的生活[11]。

  发表在2007年4月份英国《环境与城市化》杂志上的报告称,全世界共有6.34亿人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的地区,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如果全球气温升高趋势不被有效控制的话,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将更频繁地受到飓风、地陷、海岸线侵蚀和海水倒灌等灾害的影响。报告还特别对中国进行了案例研究,称不仅中国“受灾”人口最多,而且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报告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中国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发展超过内地,带来内地人口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迁移。以1990至2000年为例,沿海低地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外来人口。“除非采取措施,不然就存在这样一个可能性,即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沿海地区的人口安全都会被置于风险之中。”除中国外,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印尼也位于受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但改变这一现象则并非易事。亚洲国家不同于荷兰这样的富裕欧洲国家,荷兰、丹麦等国可通过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面上升,而亚洲国家则只能通过改变人口走向来阻止危机。麦克格兰纳汗说:“从低地地区迁移走人口十分必要,但耗资巨大,因此需要政府做更多努力,如以激励措施鼓励人口朝高海拔地区迁移,对人口迁移做长期规划等。”据了解,这份得到其他科学家审议的报告是对低地国家受气候影响的第一次肯定性研究。除这份报告外,国际最权威的气候变化评估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在下周发表另一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据称,这份报告的内容将更惊人[12]。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