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全球变暖与沿海人口的集聚和迁移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杨学祥    来源:国学网 2007-12-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据韩小妮报道,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将决定中国受灾程度。晨报采访了报告的作者之一、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戈登·麦克格兰纳汗博士。在谈到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麦克格兰纳汗说:“中国人口从内陆向沿海迁移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中国在低海拔地区(海拔低于10米)的人口已经是世

  界上最多的了,而且还在迅速增长。这使得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因为在哪里建设沿海基础设施将决定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并且决定在下个世纪,这一地区是否更易于受到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袭击[12]。”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据8月4日英国经济学家网站报道,英国的科学家们近期研究发现近年来发生的飓风存在越来越强烈的趋势,飓风给沿海地区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未来人们有必要远离沿海地区居住。英国曼彻斯特科技学院的气候学家凯利?伊曼纽尔的研究显示,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风暴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之前相比大约都增加了50%。这种趋势和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密切联系,而且也和这段时间全球大气平均温度的上升息息相关[13,14]。

  2004年12月26日死亡近30万人的印度洋海啸让人们惊魂未定,联合国大学的报告又给沿海城市居民敲响警钟。置身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看看当地的地下空间利用状况,用“淋漓尽致”来形容绝不为过。地铁和购物中心等设施让人们在地下同样能感受到都市繁华。但联合国大学2005年1月14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下空间更容易因海啸和暴雨而淹没,如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应采取更多相应保护措施[15]。

  报告称,中国上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洛杉矶和尼日利亚拉各斯等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近年来地下发展近乎“疯狂”,建设了大量地铁、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和地下公共设施,却忽视了地下是洪水袭击潜在目标的事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上升,自然灾害也会更加频繁。紧急情况发生时,疏散位于地下的人群困难更大。联合国大学高级学术项目官员斯里莰萨?黑拉特说:“我们对地下建筑物过剩的后果了解不足。很多时候,建筑物会完全坍塌。”根据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准60年周期,我们预测海洋灾害加剧,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做战略上的转移[10],至今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界是唯《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马首是瞻的,《自然》杂志发表的伊曼纽尔观点,应该引起中国科学界、新闻界、工商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人口和经济中心应该逐渐向内陆转移[16]。

  中国商界的科学素质是值得怀疑的:面对印尼地震海啸和美国新奥尔良市飓风灾难,中国商人的投资依然积聚在中国沿海;面对国际气象组织关于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警告,中国沿海城市的房价却一路飙升。科学对他们而言不值一文,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暴雨后济南市银座地下购物广场全被淹没,这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的警告[17]!

  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员12月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845万人,比2006年增长1.6%。去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13.42万人,比2005年增加1.03万人,增长8.3%。预计到今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出生将超过16万人。去年,全市来沪流动人口为627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有46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25.7%。统计还显示,去年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8‰,比2005年上升了0.62个千分点。预计今年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上升到2.0‰。去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75.6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1%。去年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97岁,比2005年增加0.84岁。

  我们关于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和经济风险预警正在被证实[19]。现在是认真考虑中国人口从沿海向内陆迁移问题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欧叶。印尼2000岛屿可能被淹雅加达面临灭顶之灾(图)。2007年12月05日

  06:42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news.sohu.com/20071205/n253802221.shtml

  2.泛珠江三角经济区。2003年10月12日科技日报。2004年2月9日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02/09/7231.htm

  3.李小佳。长三角发展将面临五大挑战。中国人口网。2004-10-2713:52:31。http://www.chinapop.gov.cn/rkzh/rk/rkyjj/t20041027_16900.htm

  4.责任编辑:史少晨。全球变暖中国成最大输家损失达11万亿美元。2007年12月06日10:57来源:环球时报-生命时报。http://it.sohu.com/20071206/n253835177.shtml

  5.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2004-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6

  6.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2004-2-10).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0/878001.htm

  7.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2005,27(1):96

  8.Fred Pearce.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2232): 12

  9.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0.杨学祥。沿海城市的沉没与沿海经济。2006-3-2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375

  11.格瑞格·伊斯特布鲁克(翻译:秦晓燕)。全球变暖,中低纬度地区房价将暴跌?2007-03-31来源:南都周刊。http://news.163.com/07/0331/00/3ASFO1RA00011SM9.html

  12.格瑞格·伊斯特布鲁克。英美科学家报告称中国将成全球变暖最大受害者。2007年03月30日广西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o/2007-03-30/193011533211s.shtml

  13.祁仁。英国科学家预言飓风越来越强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发布时间:2005080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508/1_20050805_115994.html

  14.杨学祥,杨冬红。英国科学家:人们应远离沿海居住。2005-8-1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5078

  15.杨学祥,杨冬红。印尼海啸敲响了沿海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的警钟。2005-1-1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788

  16.杨学祥。忽视海洋灾害的代价:飓风把美国南部沿岸4州变成了人间地狱。2005-9-2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56504.htm

  17.杨学祥.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暴雨为城市管理者亮出黄牌警告.2007-7-30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3934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