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避震就近藏 盲目乱跑无希望
减灾重于预报——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启示
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是世界难题,短时间内难以突破。在地震问题上的侧重点应是减灾,减灾重于预报。如何切实有效减小地震灾害程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至少应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切实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这是最重要的。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的基本国情,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是建筑的抗震性能,也就是说,把房子建得抗震性能好了,损失少了,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日本的例子非常说明问题,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地震的预报水平也没有太大的提高,日本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后的地震损失小得多。
从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建筑本身的形式对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很大,尤其是建筑平、立面的规则性更是重要。规则性不好的建筑抗震性能一般不好。由于地震作用非常难于分析清楚,地震波复杂多变,每一次地震波都不同,目前还只能够通过概念与基本原理分析,计算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内力的影响。对于形式不规则,特别复杂的建筑物,地震作用引起的建筑结构内力变化,分析起来非常困难,难于得到非常准确的结果。因此,必须控制建筑物形式,加强建筑的规则性审查,对一些先天抗震性能不好的建筑要从公共安全角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平时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与演习训练工作。
地震发生往往是突然、没有任何明确预兆的,很多所谓震前先兆也是在震后的“恍然大悟”。多数人在重大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只有平时积累足够多的应急避难知识,加强避难逃生训练,在灾害发生时才可以做到有序而不慌乱,将损失降到最小。
第三,加强防震减灾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设立必要的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灾民有良好的避难环境,对减少损失也很重要。
第四,准确及时地做出地震灾害评估,这是国家启动应急反应的关键环节。此方面应加大研究力度,综合不同学科,如地震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制定切实有效的灾害应急预案系统,提高灾害救助水平。
第五,完善地震科研基础条件,促进数据和研究资源共享。加强地震科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研究,把地震研究与建筑抗震紧密结合,并将研究成果尽早付诸实践。譬如,加大建筑物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使新建建筑抗震性能稳步提高,同时加大对原有建筑抗震加固研究,保证不同年代的建筑基本均能达到较高的抗震性能。
第六,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抗震减灾的成功经验可以快速提高我国抗震减灾水准。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的资源与经验,是提高救灾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副总工程师 图片选自《防震减灾公益宣传漫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