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人民满意的壮丽答卷——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 2010-05-12    作者:郑德刚 刘裕国 梁小琴 魏贺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5-12
  字体:(     ) 关闭窗口

  茂县县委书记尼玛木说,通过近两年的灾后恢复重建,茂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有了巨大变化,直接用于城乡住房、教育、卫生、交通、饮水等民生工程的重建资金达41.2亿元,占已落实资金总额的57.4%。

  在上海市的援建下,都江堰市全面启动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猕猴桃种植、冷水鱼养殖等八大产业特色组团,引进了8家龙头企业,依托上海平台将都江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近两年时间,30亿元投资,300余个项目,超过2万人次在灾区奋斗……今年5月,河南省宣布:提前基本完成对口援建江油市的任务。

  统筹发展

  城乡面貌喜见历史性变化

  再次走进地震极重灾区彭州市磁峰镇,曾经一片废墟的鹿坪村已变身鹿鸣荷畔社区。仅仅两年,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从断壁残垣中重生,由传统农业成功转型为山区休闲度假与观光生态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经济型旅游村落。

  灾后农房重建没有简单地原地起立,而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全面规划布局,提档升级,村庄布局、村落设计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不仅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也优化了城乡整体布局。

  旅游重镇龙门山镇将居住区整体迁往河滩地,“腾笼换鸟”后的场镇原址发展旅游商贸服务区,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土地、资金等问题迎刃而解,历经重创的龙门山镇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两年重建,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平整通畅的灾区道路,还有那些与灾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与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跨越。

  走进都江堰市平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来看病的居民刘大姐和父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崭新的医疗大楼,不仅安装了电梯,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就连楼梯都是考虑了不同高矮人群的双层扶手。那些过去只有大医院才有的彩超、电子胃镜、核磁共振、螺旋CT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一一齐备,一拨一拨的村民像过年逛庙会一样来看他们身边的新医院。

  灾后重建的中小学校,不仅仅是当地“质量最好的建筑”,还成了当地的“文化中心”。在灾后重建中,灾区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科学布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短短一年,汶川1.2万异地求学的孩子回到家乡新的永久性学校;通过重组,汶川原来86所学校撤并为25所,每个村镇都有了中心校。

  灾后重建中,与道路、房屋等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是自来水厂、垃圾站、公厕、沼气池、光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成都重灾区152个点位供水工程已完工,新建的18座污水处理厂已有8座建成投入试运行,513个重建点位的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新增5000多个垃圾中转房和垃圾桶,新增1000多名保洁员,实施日常管理保洁。

  正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开展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通过“新市民课堂”,帮助受灾群众适应新环境、提升文明素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让物质重建与构建精神家园同步向前。

  每天,彭州小鱼洞33岁的吴清涛都要开着蓝白相间的洒水车在彭白路、千禧街、福兴路和7个集中居住区来回洒四次水。震前,他只在城里看到过洒水车,随着震后一栋栋漂亮的新房子拔地而起,吴清涛惊奇地发现,连同垃圾中转房、污水处理设施、洒水车、果屑箱等在内的新鲜设备在小鱼洞一一亮相,而他也从货车司机变成了洒水车司机。 

  彭州统规统建安置点“江桥人家”有137户人家,554人。小区内配备了10个果屑箱、10个垃圾箱,每天3个保洁员来回清扫保洁,水电师傅负责小区里的水电设施,绿化队负责小区绿化。

  环境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在提高,生活习惯悄然发生变化。庭院堆放的杂物收了;阴沟里、马路边的垃圾清理了;绿化带上晾的衣服不见了……灾后重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结合,改变了人们多年以来形成的行为陋习。灾区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与自觉参与,使公共环境渐次纳入“家”的范畴,让环境更整洁、城乡更美好。

  自强奋进

  用智慧和汗水破障前行

  5月的北川,春意盎然。擂鼓镇板房社区内门市林立、车来人往。地震过去两年时间,这个饱受创伤的镇子逐渐恢复了活力。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制品厂门前,擂鼓镇胜利村村民韩玉梅坐在一张小凳上,专心绣着香包,脚边的小篮子里装满了红、黄、绿等各种丝线。这种手工羌绣很受市场欢迎,一个香包可以让韩玉梅获得80元左右的收入。

  震后不久,韩玉梅便主动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羌绣培训,现在一个月能赚到800多元。虽然生活还不富裕,但她的心里踏实了不少:“现在我有事做、有收入,可以慢慢把建房时欠的钱还上。我会把两个娃娃培养成人,让他们的爸爸放心。”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广元市剑门关景区“品香豆腐店”老板梁明说得很有底气。在过去的两年中,梁明在自家房屋的废墟旁借着原来的灶台,用板材重新搭起小店维持生活。今年4月29日,剑门关景区重新开放,不仅设施更加完善,还将因灾失地农民安置点打造成特色古镇,与剑门关景区相连通,让旅游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梁明告诉记者,自“五一”节开张以来,每天的营业额有几千元。

    1. 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志
    2. 李长春出席纪念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文艺晚会
    3.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城乡住房重建已基本完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