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难导致珍存文献损失惨重
◆2003年,伊拉克战争。在4月10日至12日3天时间内,伴随伊拉克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里成千上万的档案文件、历史记录、古籍、古地图和照片的丢失损毁,伊拉克的一部分重要记忆被永远抹去了。据统计,伊拉克国家档案馆丢失了60%的馆藏,包括大部分微缩胶片和胶卷;国家图书馆丢失了25%的馆藏。
◆2004年,印度洋海啸。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档案馆失去了80%的照片档案,亚齐文献信息中心失去了全部文献。
◆2005年,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飓风。飓风卡特里娜、丽塔和威尔玛使美国5个州的大约70个博物馆、历史学会和250个图书馆遭到严重破坏。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川、陕、甘三省的图书馆遭受重大损失,损毁图书182.24万册,各地图书馆直接经济损失4.36亿元。
——摘自林阳、张靖《中国大陆图书馆文献保护灾难预案调查》
进入雨季,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而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频来袭,不少文献保存机构从业人员心头也被厚厚的阴霾所笼罩——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献、档案在灾难突然降临之时是否仍能安然无恙?在近日由中日韩三国文献保护专家与会的“自然因素与文献保存保护亚洲地区研讨会”上,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公布的一项图书馆抽样调查得出的数据,让人增添了更多的忧虑。
一旦灾难突发,文献抢救或将陷入无序混乱状态
“在听说有自然灾害发生时,84%的图书馆会意识到受灾地区图书馆藏文献可能会遭受损失,并联想到自身是否具有应对灾难的能力。”林明说。而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23%的图书馆表示自身有成文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
林明的数据来自他和同事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50家被抽样的图书馆中有31家返回了有效问卷。虽然从抽样数量上来看,相对于目前全国超过3000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总量,此次接受调查的不过百分之一,但是,在调查的图书馆名录上我们看到,除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和汶川羌族图书馆分别作为专业图书馆和典型受灾地区图书馆的代表外,其余无一例外是省级或特大城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大型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文献保护水平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线。
不仅如此,通过对问卷中其他相关内容的分析,林明表示,“在自身有成文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的7家图书馆中,有的所谓‘预案’,大部分是关于紧急事件时的人员安全疏散等内容,并不是针对‘文献保护’的灾难预案。”
这项调查表明——一旦灾难突发,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抢救工作都将陷入或无序混乱或束手无策的状态。
突发自然灾害的威胁离文献保存机构到底有多近?
在上述参与调查的31家图书馆中——2家曾遭火灾,3家曾遭水灾,4家曾遭地震,1家曾遭台风,11家曾遭水管破裂,11家曾遭馆舍漏水,还有8家遭遇过其他事故——只有9家目前尚未遭遇过灾害。换言之,即便是这些设施条件较为优越的大型文献保存机构,其“灾难幸免率”也不超过30%,那些更基层单位所面临的威胁可想而知。
“灾难对文献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不管是地震、飓风等罕见的自然灾害,还是电力中断、水管破裂等日常突发事件,或者是生物危害、偷盗和故意破坏。预案设计应涉及包括水火在内的,可能对馆藏造成威胁的所有类型灾难。”林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