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自然灾害史
洪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吉林省抗洪救灾纪实
发布时间: 2010-08-09    作者:雷中原 李凤双 褚晓亮 郎秋红    来源:新华社 2010-08-09
  字体:(     ) 关闭窗口

燃起重生的希望

  8月6日,吉林省首个灾后重建的村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两江镇西江村正式异地动工。就在9天前,全村2256人眼睁睁地看着汹涌的洪水摧毁了自己的家园,村庄几乎夷为平地。

  西江村重建规划图显示,新居建在了地势最高处,与地势低洼的老村落形成鲜明对比。新居将采用节能结构,具有节能、保温、防火等优点。

  在这次洪灾中,吉林省有8万多户倒塌房屋需要重建,还有因灾损坏的房屋近20万户需要重建和维修。对入冬时间较早、施工工期较短的吉林来说,在10月底寒冷天气来临之前,完成这些房屋重建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

  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当前一方面要做好防汛抢险的各项工作,一方面要立即启动灾后重建工作,不管多么困难,务必确保入冬之前所有受灾群众都能够有房住。

  吉林省政府连夜召开会议,下发了15个文件,动员干部群众开展抗灾自救。

  8月5日,吉林省政府下发《关于积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意见》,提出城市和农村受灾群众倒房重建在纳入当地棚户区或泥草房改造计划基础上,每户一次性给予2万元补助,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在永吉县口前镇第三十五中学的临时安置点,记者看到,这里设立了医疗服务点现场为群众看病,宿舍区内干净整洁,食堂饭菜供应充足,隔一天能吃上一顿肉。这个安置点安置了1000多人,像这样的安置点,吉林省设立了400多个,对集中安置的受灾群众,按照每人每天不低于20元的标准供应食品和饮用水。

  洪水无情地把山城通化4根输水管线全部冲毁,33万人遭遇了停水之困,正常工期修复起码需要一个月。

  当地党委和政府迅速打响了一场供水战役,一边与时间赛跑,架设临时供水管线;一边全力组织调运瓶装水和桶装水。在昼夜奋战近100个小时后,清澈的自来水终于流入了百姓家里。当通化市市长田玉林按下进水按钮的时刻,许多百姓流下热泪。

  损坏的电力设施修上了,冲毁的道路接上了,倒塌的电信设备安上了。洪水退到哪里,维修人员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自来水来了,灯亮了,路通了,手机信号有了,阳光照进了灾区群众的心头。

  “发这么大的水,我们没有哭的。不哭是因为心里有靠山,政府不会让我们饿着。”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红新村农民严兴全,一边从淤泥中寻找着能用的东西,一边说。

  8月3日,记者在去桦甸二道甸子镇的路边看到,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几个农民驾驶手扶拖拉机在耕作。“把地清理清理,能种点什么种点什么。”被洪水重创过的二道甸子镇,已经重新升起了炊烟,有人在做饭,有人在修理洪水冲倒的栅栏。一对夫妻用自行车推着仅存的几件生活用品返回家园,车筐里的孩子睡得沉静香甜。

  老人们说,洪水过后,一些埋在泥土里的种子仍然能够发芽生长。

  不屈的吉林人民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

    1. 全球洪灾源于气候变化
    2. 大城市化,高风险的膨胀?
    3. 外交部就中国向巴基斯坦洪灾提供援助情况等答问
    4. 自觉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
    5.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6. 为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7. 着力去行政化地方化
    8. “为官不为”就让他“不能为官”
    9. 农村城镇化要素聚集力如何提升——以吉林省为例
    10. 吉林省城镇化与工业经济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