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学习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笔谈
[编者按]2016年7月5日,本刊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中共党史学会党领导政治建设史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学术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把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放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广阔视角来认识和总结,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95年辉煌业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地位,并把总结历史经验和继续开拓前进结合起来,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七一”重要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学术座谈会的部分书面发言摘登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王巧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谆谆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外交方面,他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并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对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丰富、创新与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提出
1.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十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一个关键阶段。而近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
国际格局方面,正在由后冷战初期美国的“一超独霸”向多个力量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态势转变。2008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削弱了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地位。一批新兴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浪潮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伴随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意志大大弱化,而其他国家对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特别是中国地位的迅速提高,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影响力随之大幅度地提升,这使美国感到异常焦虑。为防止全球治理体系进一步向着不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美国加快了在亚太区域战略部署的步伐。最为突出的是加强在亚太区域的军事存在,纠结其亚太盟国及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进行打压和围堵,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其在该区域长期以来建立的主导地位,防止中国对之构成挑战乃至取而代之。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如何与美国相处,直接关系到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
世界经济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国国内需求普遍疲软,国际市场大幅度萎缩,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以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与此同时,国际区域合作也开始趋于保守、封闭。2010年3月,美国继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启动后,2013年7月,又与欧盟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力图以更高的“新贸易”规则制造贸易“壁垒”。深受贸易保护措施影响的国家也必然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如此,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态势将进一步影响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
国际安全方面,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安全形势也趋于严峻。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欧洲难民潮、朝鲜核问题等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西方学者甚至惊呼,我们正在走进一个“失序的世界”。为了应对如今“失序的世界”,国际社会的战略学家及有关学者提出了各种方案。
2.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应对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是中国为寻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贡献的“中国方案”。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这是习近平主席第一次鲜明提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构想。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由此,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上升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在联合国讲坛上提出:“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内涵及其实践
合作共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核心内容,其内涵是指双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让合作各方都有所获或各得其所,也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代替的是单打独斗的老做法,摒弃的是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
1.积极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在大国外交中,积极践行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以构建和平稳定的新框架。大国是国际社会中的主角,由于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中有着强大实力,因而,大国及大国关系在国际和平发展的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作用。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解决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
积极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致力于以大国间的合作共赢超越对抗与冲突,以免大国间特别是中美间陷入“休昔底德陷阱”,是中国对美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6月7 ~ 8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会晤。在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进行了精辟阐述,将其概括为: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杨洁篪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成果》,《人民日报》2013年6月10日。)双方就此达成共识。2014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奥巴马时,从6个重点方向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3日。)2015年9月22 ~ 25日,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成果,内容覆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双边务实合作、亚太地区事务、国际与地区问题、全球性挑战5个方面49项。(《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方成果清单》,《人民日报》2015年9月26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最初是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发展方向的一种愿景。如今这一理念也在中俄、中欧外交关系中开花结果。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任国家主席之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选择了俄罗斯。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明确承诺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坚定支持对方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树立了大国之间互信合作的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3年3月23日。)迄今,习近平主席任内已经五访俄罗斯,深化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全方位对话合作不断深入。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习近平出访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4国,并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了欧盟总部。(《铺设友谊、理解、合作的桥梁——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出席荷兰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人民日报》2014年4月3日。)访问期间,习近平在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时强调,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人民日报》2014年4月1日。)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成功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同卡梅伦首相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共同构建面向全球的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黄金时代”。双方达成13项政府间、非商业备忘录及协议,28项商业备忘录、协议及其他28项成果,英国表示要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开启面向全球的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外交部长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4日。)中法、中德领导人间也互动频繁,中欧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同欧洲的发展战略相对接、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同欧洲“容克投资计划”相对接、“16+1合作”同中欧整体合作相对接,以充实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莽九晨:《促进中欧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16年6月22日。)
2.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经略周边
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2014 年11 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近年来,周边一些国家非常关心中国崛起后能否给自身带来利益,也有些国家试图拉拢域外大国来平衡中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这是当前周边外交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13年以来,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等,目的是通过与有关国家的互利合作,让中国的发展惠及周边,以切实的负责的行动,建立与周边国家的互信。
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是对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继承与创新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全面参与到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然而在很多方面仍然受到不公正待遇,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台湾、西藏及人权等问题上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在西方主导的市场体系和国际经济组织方面中国也常常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因此,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建设性作用。200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对新世纪国际秩序观的原则基础进行了具体阐述。联合声明强调国际新秩序要以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联合国的权威应得到尊重;全球化条件下要加强国家间、地区间的协调和互利合作;人权具有普遍性,国际人权保护应建立在坚定维护各国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之上;尊重各国历史传统,不能从外部强加社会政治制度模式;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应成为相互充实的基础;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安全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05年7月2日。)这些原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内容。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是党中央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而提出的,这一理念超越了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旧观念,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正确义利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实现双赢、多赢、共赢。这些主张顺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所指出的:“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杨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