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指导 >> 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坚决抵制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发布时间: 2017-10-27    作者:高希中    来源:《红旗文稿》 2017-02-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所谓“告别革命”论以来, 在中国社会, 尤其是在学术理论界具有很大影响的一种政治思潮。近几年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甚嚣尘上, 波及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出批评。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高度重视, 也为新形势下社会各界抵制和克服这一错误思潮指明了方向。

  一

  历史虚无主义滥觞于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社会。作为一种哲学思潮, 虚无主义否认存在着普遍永恒的正确原则, 因而具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解构主义与颓废主义等思想特色。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历史虚无主义, 其实质就是秉持虚无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解构主义、相对主义等思潮不无关系。就当下而论, 历史虚无主义又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影响密切相关。

  虚无主义伴随着西方资本的扩张、连绵不断的侵略战争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来到我国。与上述西方虚无主义相比而言, 在我国, 人们所理解的虚无主义通常是指“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 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或社会思潮, 是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727页) 我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20—30年代的全盘西化论。由于这种观点否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主体性, 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普世性”, 没有能够解决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问题, 因而这种观点一出现便受到各方的批评。抗日战争时期,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涨, 全盘西化论逐渐失去市场。新中国成立之后, 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全盘西化论走向沉寂。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 在我国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和转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自由化思潮在历史观上的一种体现又有所抬头。一些人在文艺领域推动形成了一场否定、虚无传统文化, 主张全盘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潮。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加之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面临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强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影响较大的“告别革命”的论调, 由此, 一些人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采取了极端虚无主义的态度。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新泛起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形势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有其国际与国内政治的原因与诉求。

  其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构成当前我国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重要国际背景。

  其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的交往不断增多, 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产生了相当影响。其中出现于欧美史学界的否定革命、鼓吹改良的历史相对主义思潮, 以及新自由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对我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其三, 从现实环境看, 历史虚无主义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部分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在历史领域中的反映, 以及在市场意识驱动下一些人对于历史的肆意“消费”。

  其四, 从历史学的发展看, 历史虚无主义是受二战后崛起的叙事史的负面影响所致, 是以倡导讲故事为主的微观史学滥用的结果。

  其五, 从历史哲学层面看, 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主要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入我国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相关。

  二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唯心史观, 主要手法是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研究领域有多方面的表现。

  第一, “告别革命”论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集中表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 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 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 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并由此出发虚无中国革命的历史, 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 虚无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 虚无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研究。

  第二, 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 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不顾历史真实, 公然篡改中国文明的起源, 试图证明“中国文明西来说”。

  第三, 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 在“重写历史”的名义下, 作翻案文章, 丑化党的领袖, 戏说人民英雄, 公然为反面历史人物翻案。

  第四, 历史虚无主义者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 力图扭转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

  第五, 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否定历史认识的科学性, 认为一切历史认识都是相对的, 历史认识不存在真理。从这种认识出发, 对过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的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所以, 他们所宣扬的观点不是在全面、系统地掌握史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得出来的, 而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某种政治倾向、某种个人情绪, 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

  第六,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采取实用主义态度, 缺乏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把历史与现实等同起来,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抱着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 抹杀历史与现实的界限, 将历史与现实做简单的比附, 丧失了基本的历史科学立场。他们根据现实或个人的需要任意裁剪历史, 按照现实或个人的要求任意改造历史。

  第七, 历史虚无主义史料基础薄弱, 史实依据贫乏。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直接前提。史料有真伪、偏全、粗精、聚散等区分, 所以对史料必须进行大量的博采、钩沉、辨析、选择、确证、核定等工作。历史虚无主义者大多缺乏对这些专门学问系统、全面的训练与了解。有的研究者甚至轻视对史料的辨伪和充分占有, 或仅凭一些表面的历史事实就大胆立论, 或随意根据一点历史资料就大胆评论, 或精心挑选某些片面的不具有整体性和代表性的历史细节对历史进行歪曲, 更有甚者以假设、臆测抽象推演历史事件, 把历史事实当作依赖语言描述而存在的事物。

  由此可见, 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 肯定支流、否定主流, 透过个别现象否认本质, 通过孤立分析历史中的琐细片段来否定整体过程。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 它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危害, 一是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二是主动适应西方反共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三是通过翻历史旧案的方法, 丑化正面历史人物, 曲解民族文化标识和表征符号, 进而瓦解民族精神和民族信念。四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而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是虚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抹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 消解文化认同, 瓦解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 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 而且直接关系到立党立国的根本问题。如果听任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 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的思想,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进步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说到底是一种政治思潮。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过明确回应,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 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 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 全面否定了苏联历史、苏共历史, 否定列宁, 否定斯大林, 搞历史虚无主义, 思想搞乱了, 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 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 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 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第32—33页)

  对如何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在理论界和学术界人们主要提出了两种观点, 一是主张用事实说话, 二是坚持唯物史观。这两种观点对抵制和克服学术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 在理论层面, 我们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 对如何抵制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作几点阐发。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把握正确研究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 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 现在已经是21世纪, 时代不同了, 他们的观点也“过时”了。殊不知,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不能因为时代与环境的不同, 就盲目否认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待, 而不能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并加以否定。

  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 大的社会转型一定会推动历史宏大理论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如此, 对当前中国社会巨变的阐释也是如此。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 对此, 我们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的唯物史观。尽管时代和环境不同, 但这并不妨碍它仍然是阐释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有力思想武器。理解和阐释当前中国历史的这种大脉络、大趋势、大变革的变动,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2. 尊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坚守历史真实。

  历史虚无主义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否定历史事实。这就使分析、研究、解决学术问题的基础或根基不稳, 或其前提本身就存在问题。占有史料不足而表达出来的观点, 不可能形成历史定论, 因为这随时都会因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而得到修正, 甚至否定。历史的确需要不断去认识、继承和解读, 以求得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认识和科学的历史知识, 但这不等于颠倒黑白和抹杀历史真实。

  历史一般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指人类经历过的客观过程,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客观的历史;一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史料和历史观念、思想等, 对客观历史的记述与阐释。

  对前者而言, 不论是虚无主义还是相对主义, 也不论有多么强大的主体意志, 都是改变不了、歪曲不了的, 因为这种客观历史已经固化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3页)

  对后者而言, 则具有很大的变动性, 因为记述、研究的主体不同, 依据的史料不同, 历史观与历史思想不同, 从而对客观历史的叙述、理解与解释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在这些层面, 都有一个底线, 那就是历史的真实。其中,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是主观成分最多的环节, 它们可以突破证据的限制, 也可以逸出真实之外, 但不能不接受真实的约束。真实既规定了历史记录、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底线, 又限定了它们可以大体发挥的空间。比如, 不论如何叙述甚至粉饰20世纪30—40年代的日本侵华史, 都无法回避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生灵涂炭。其中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 任何人都否定不了, 无法篡改也不容篡改。 (同上书, 第3页) 这就是真实的刚性原则。历史虚无主义者所犯重大错误之一就是违背历史真实, 没有接受历史真实的约束, 而是从主观臆想来认识和阐释历史。

  3. 增强历史范围意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历史认识与具体的历史语境相联系, 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一定的历史认识可能是真理, 但是一旦超越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和具体的历史条件, 而置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则可能变为谬误。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将问题放到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之下, 增强历史范围意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者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就违背了“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的原则。

  对如何坚持历史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论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2013年12月26日,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 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 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 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 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 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这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事关国家的认同感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及走向世界的重要软实力。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主要表现和危害就是虚无中国传统文化, 消解文化认同, 瓦解人们的民族自尊心, 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对此除了保持清醒的认识, 我们更应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社会主义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解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2014年10月13日, 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 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 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 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天下为怀的责任感、使命感,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捍卫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 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 融会贯通地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学术界有益的理论与方法, 结合具体历史实际和社会现实, 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共党史和中国历史上重大问题的研究, 拿出有理、有据、有力的学术成果, 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谬论, 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