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与选拔年轻干部
发布时间: 2009-08-31    作者:熊亮华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6-01
  字体:(     ) 关闭窗口

198384,陈云和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出席少先队夏令营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缓解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中央开始成千上万地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在选举产生的348名十二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112人年龄在55岁以下,他们当中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王兆国、田纪云、胡启立、尉健行、张万年、李铁映、宋健、邹家华、罗干等,其中最年轻的胡锦涛只有39……
  干部队伍青黄不接” 书记处平均年龄达到60多岁
  197812月,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担任中央副主席。这时,他已经73岁。在奋力工作的同时,他和叶剑英、邓小平等老同志,都对干部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产生了极大的担忧。
  当时,在文革中靠造反起家的人被清除出干部队伍,一大批老干部恢复工作。陈云注意到,各省委、地委的主要负责人多数是大革命时期或抗战时期的干部,他们大多是带病工作,时常因病住进医院,因积劳成疾而死亡的人也越来越多,开追悼会的消息几乎每天有几起。
  另一方面,陈云也感到,四人帮的帮派残余势力及其影响依然存在。他说:不要只看他们现在一时表现好。一旦老家伙们去见马克思去了,就会出来兴风作浪……”
  为此,陈云从回到中央领导核心的那一天起,就极力主张抓紧解决接班人问题,推动干部新老合作与交替进程。
  1980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重新设立了书记处,以便让中央政治局常委摆脱日常小事,更集中精力于国家大事,也可以使年老同志减轻工作。但是,当时书记处平均年龄也达到60多岁,不算年轻。
  于是,陈云郑重地提出:书记处和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同时,他强调:被选进的人,党性要强,要有干劲,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培养一批技术干部到各级领导机关里来。
  这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会议,再次讨论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问题。邓小平在会上表示,他对中组部提交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名单不满意,认为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年龄偏高;第二,文化程度太低。大学毕业的很少,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生。
  陈云同意邓小平的意见,要求组织部门在知识分子中多选拔培养一些中青年干部,认为知识分子可以当专家,但也有不少人是可以当领导干部的。
  邓小平、陈云的意见极大地震动了组织部门。时任中组部部长宋任穷认为:这是对我们工作作出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鞭策5月,中组部召开选拔中青年干部座谈会,要求各级党委大胆提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参加领导班子。
  此后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确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新时期干部工作的四化方针。
  提拔中青年干部遇到阻力 陈云建议培养第三梯队
  虽然选择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的战略方针已定,但是,老干部退居二线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工作,仍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有件事情给陈云很大的触动。1981年初,时任电力部部长刘澜波主动请求退居二线,并推荐李鹏接任。李鹏当时52岁,曾留学苏联,回国后长期从事电力工作。但刘澜波的提议一开始并没有得到组织部门的同意,刘澜波为此向陈云反映,请他注意此事。过了一个月,李鹏才得到组织部门的任命,随后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陈云后来讲到这件事说就像这样的人,52岁,专门学电的,在电力部门工作了二十几年,还有争论!
  面对这种状况,陈云坐不住了。
  19815月,陈云写了一份建议,分送邓小平、胡耀邦。他在建议中提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我们所要提拔培养的干部,不仅是年龄在50岁左右的人,而且在数量上占多数的应该是40岁左右的人、40岁以内的人。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经过几年以至十来年的锻炼,就可以成为大量提拔高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
  这里所说的后备力量,就是后来提出的第三梯队
  此后,根据邓小平的意见,陈云主持中组部、总政治部几位干部,召开了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并同中组部的领导谈话,强调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要求中组部成立青年干部局,由李锐担任局长。省、地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
  随着上述机构的建立,1981年底至1982年初,从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改革的工作逐步展开。19822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大批老干部退出领导班子,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同年91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并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干部政策终身制向退休制的必要过渡。
  新一届青年干部最年轻的是胡锦涛 只有39

在新一届348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112人年龄在55岁以下,他们当中有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王兆国、田纪云、胡启立、尉健行、张万年、李铁映、宋健、邹家华、罗干等。其中最年轻的胡锦涛只有39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当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
  13日下午,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集体接见了在十二大上新当选的39名年轻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这批人都具有现代化知识,精通自己的专业。
  当介绍到最年轻的中央委员王兆国时,陈云问他:多大年纪?中组部的干部回答:“41岁。陈云侧过身来对着王兆国亲切地招手说:请你再站近些,让我仔细看一看。王兆国离开座位,来到大厅的中央,脸上激动地泛起红光。中央领导同志们仔细地端详着这位年轻干部,露出了满意的、会心的微笑。轮到介绍下一位时,胡耀邦说:你们胆子大一点,站到中间来!
  正像当时一篇报道评论的那样: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面,也不是一般的接见。大家都沉浸在无比温暖的气氛中。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今天一个个满面春风,拉着走到自己面前的每一位同志的手。这是我们党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党对中青年干部寄予无限希望的握手……”
  十二大结束不久,根据中央的安排,由宋任穷担任组长的省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旋即挂牌并开展工作。
  让一大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老干部退出领导班子并非易事,为了保证调整干部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采取了两个三分之一的强硬措施,规定省委常委中50岁以下的要占三分之一,大学文化程度的要占三分之一。这个标准推及地委、县委。企业和大专院校这类高文化层次的单位,比例要超过三分之一。
  19835月,中央为召开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六届一次会议邀请各方面人士举行座谈会。在此次会议上,胡耀邦正式提出组建第三梯队。他说:我们党对各级领导班子有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为了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必须从现在开始搞第三梯队建设。胡耀邦要求中组部建立1000名省部级干部的后备人选。
  在62530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陈云专门讲到了第三梯队的问题。陈云在会上说:现在,我们党的第二梯队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第三梯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今后全党要努力把第三梯队建设好。
  会议正式作出了建立第三梯队的战略决策。
  据统计,从1982年底机构改革算起,至1985年底,全国提拔中青年干部46.9万多人。19822月,中央作出老干部退休的决定,至198512月,有126.8万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离休。

   (原标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央高层决策选拔年轻干部内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