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财政经济思想的主体内涵与实践体现
发布时间: 2012-01-06    作者:锺瑛    来源:入选2011年5月第五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2012-0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最初的稳定市场,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到后来陈云提出紧张平衡思想,体现了陈云应对、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财政经济思想发展过程。陈云的平衡思想是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平衡论,是为经济建设、为国计民生服务的财政经济思想,是与陈云财政经济思想的全局观相联系的、科学的财政经济思想。

  五、结

  陈云的财政经济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形成,并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从而确立了陈云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战略家的历史地位。陈云的财政思想经济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是陈云财政经济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与陈云深厚的哲学功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着密切联系。

  陈云的财政经济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看,陈云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的界限则在于,最低限度是不能挤了简单再生产,也就是要与表现为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剩余产品相适应。基本建设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度只能是经过扣除的剩余产品,而绝对不能是剩余产品的全部,更不能把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必要的产品也包括在内。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就是要彻底改变把本来应该用于当年生产的财力和物力挪用于基本建设的状况,改变原有设备严重开工不足,而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又在新建的“重复建设”状况,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良性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陈云的财政经济思想一直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经济思想的主体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高度评价了陈云在财政经济方面的贡献。毛泽东在7千人大会上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陈云同志,特别是他,懂得比较多。[34][34]邓小平更是高度评价陈云的财经思想“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35][35]

  陈云财政经济思想在新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主持中财委的工作,陈云领导中财委进行了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工作;在抗美援朝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使国民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参与领导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民经济遭遇困难的时期,领导了国家经济的调整工作。陈云还领导了财政队伍的建设、财经纪律的健全工作和整顿市场,调整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工作。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在中国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制定、实施和矫正新中国财政经济战略的伟大使命。实践中,在陈云财政经济思想指导下,新中国的财政形势迅速改善,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更加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国民经济奠定了稳步发展的基础。可以说,陈云的财政经济思想为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做出了突出贡献。陈云财政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解决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9 页。

  [2]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9 页。

  [3]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1页。

  [4] 《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6 页。

  [5]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22 页。

  [6]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3 页。

  [7]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02 页。

  [8]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01402 页。

  [9]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4 页。

  [10] 《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566 页。

  [11] 《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7 页。

  [12]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5 页。

  [13]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9 页。

  [14] 《陈云文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3164 页。

  [15]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576 页。

  [16]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61262 页。

  [17]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9 页。

  [18]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95 页。

  [19] 《陈云文集》(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7 页。

  [20]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08309 页。

  [21]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9 页。

  [22] 《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3 页。

  [23] 《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8 页。

  [24]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9 页。

  [25] 《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05 页。

  [26]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37338 页。

  [27]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56 页。

  [28] 《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354 页。

  [29]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53 页。

  [30] 《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7 页。

  [31] 《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7242 页。

  [32] 《陈云年谱》(中卷),朱佳木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53 页。

  [33] 《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 页。

  [34]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薄一波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301031 页。

  [3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54 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