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云关于治理通货膨胀思想的核心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云长期担任我国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亲自领导了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工作,为恢复国民经济,建立新中国的财政经济制度立下了不朽功勋。对于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急剧通货膨胀,陈云更是有着深入系统的研究。直至改革开放以后,陈云始终关注和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规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提出了系统的关于治理通货膨胀的思想。
1、陈云强调坚持财政与信贷平衡,是防止通货膨胀的重要基础。
陈云在长期主持我国财政经济的工作中,一贯坚持力争财政收支与信贷平衡的原则,对于稳定市场物价起了重大作用。陈云主张,通过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缩小或消灭赤字,才能消除市场物价波动,达到稳定市场物价的目的。1950年底,陈云总结了建国后稳定市场物价的成功经验,指出“我们所用的方法是求得收支平衡,削减以至消灭赤字,而不是用多发钞票弥补赤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物价的稳定。”[①]陈云还主张用适当收缩银根的办法稳定市场物价。具体措施是:压缩信贷和可能压缩的开支;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多吸收定期存款等,以减轻对市场的压力。这“对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物价,起了很好的作用。”[②]
陈云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及目标的科学把握,坚定不移地主张中国经济一定要实现按比例、稳定地持续增长。1957年陈云就强调指出:“象我们这样一个有6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③]社会生产要实现稳定增长,最关键的基础和条件就是保持“四大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和外汇收支平衡。其中主要是财政收支平衡和信贷收支平衡。陈云明确指出:“财政收支和银行信贷都必须平衡,而且应该略有结余。只要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是平衡的,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来说也会是平衡的。……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④]
陈云的这一思想向我们昭示,财政收支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是否稳定正常的综合表现欲反映。财政收入取决于国民经济是否有效增长,而财政支出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财政收支失衡,出现财政赤字,是引发通货膨胀、扰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的重要因素。同时,银行信贷收支能否保持平衡,对通货膨胀也有直接的影响。银行与财政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一旦发生赤字就逼迫银行发票子,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如果银行信贷收支发生严重失衡,出现信用膨胀,会直接刺激投资需求急剧扩张,导致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拉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投资膨胀又会带动消费需求的膨胀。投资膨胀与消费膨胀同时并发,互相交织、互相作用,必然要推动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资料市场的物价全面上扬,从而造成明显的通货膨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几次急剧通货膨胀,无一不同财政与信贷收支的失衡有着直接关系。
2、陈云强调建设要与国力相适应,是防止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则。
在陈云的经济思想里无处不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他一贯主张搞经济建设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既不要保守,更不要冒进。陈云创造性地应用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平衡发展的理论,总是力图使国民经济在克服各种不平衡因素的运动中求得平衡稳定的发展。1957年陈云明确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建设的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适合,经济就稳定。”[⑤]
为此,陈云强调:一是必须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还有余力搞生产建设,国家才有希望。”[⑥]这一方针体现了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于发展。就是说,在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在安排建设;在积累增加的基础上,在扩大建设的规模,这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前提。二是搞建设必须按比例讲平衡,“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⑦]这一主张说明了在经济发展中处理要好速度与比例的关系,通过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三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在目前是第一位的问题。”[⑧]陈云对农业在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论述,要求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陈云的这一思想向我们昭示,为了增进国力,必须进行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则反映了国力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的国力基础,如果建设和生活的需要超载了国力的可能,首先是损害了现有国力,也难以通过经济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力,必将产生经济混乱和通货膨胀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所以,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这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防止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则。
二、陈云治理通货膨胀思想的实践举措
陈云关于治理通货膨胀的思想形成于他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实践的探索中,陈云形成一系列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举措。这些举措,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与适用性。
1、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打击投机势力,加速商品流通。
投机势力活动猖獗、囤积物资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制止通货膨胀,首先必须运用政府的力量和经济力量来打击投机势力。上海解放后,从1949年7月到1950年2月,投机资本连续掀起了三次物价大涨风。当时陈云分析了市场情况后,认为只要有大米和棉花,物价即可大体稳定,要“不惜工本,运华中、东北、四川之米济沪”[⑨],在他亲自主持下,中财委大力组织调运粮、棉、煤,使国营公司掌握了能够左右市场物价的物资。同时,加强了金融管理,破获了26家地下钱庄,处分了140家滥开空头支票的行号。这几次物价大涨风波因而被平息了下来。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我国经济上物资少、钞票多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投机倒把现象。陈云指示,对于投机分子,必须采取有效办法来对付,坚决同投机倒把活动作斗争。这一时期包括三方面的对策:一是经济斗争。即低价对低价,高价对高价。你按牌价卖给我鸡蛋,我也按牌价卖给你糖;如果你卖高价鸡蛋,我就卖高价糖。二是业务经营。在农村建立供销社,在城市建立消费社,互相配合,经营三类物资和一部分工业品。三是行政管理。通过市场管理、税收、运价等办法把自由市场管起来。通过以上举,有效地制止了投机活动,稳定了市场物价。
如果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一时供不应求,也会引发通货膨胀。所以,加速商品流通是稳定市场物价的重要途径。陈云认为,国家集中经营主要物资,是保障市场供应、保持物价平稳的基本前提,“所谓主要物资即吃的粮食、穿的布”[⑩],粮食和纱布作为当时市场的主要物资,国家控制市场力量的大小,就在于国家掌握这些物资数量的多少。掌握足够数量的粮食和纱布是稳定市场,控制物价的主要手段,从而遏制投机商人兴风作浪。在陈云的领导指挥下,通过积极恢复国营工业的生产,加强公粮征收和纱布等物资的收购和调运,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商品粮的1/3,控制了煤炭供应量的70%、棉纱的30%、棉布的50%、食盐的66%。正如陈云所言“全国物资调度的统一,使国家所有的重要物资,如粮食、纱布、工业器材,从分散无力的状态中集中起来,而变为有效的力量。”[11]国家依靠手中掌握的强大的物资力量,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地大量抛售物资,连续抛售了10天,使物价迅速回落,下跌幅度为30%-40%。同时又规定,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银行,不向私营银行和资本家企业贷款。同时,规定私营工厂不准关门,而且要照发工人工资。并加紧征税,规定税金不能迟交,迟交一天,就得罚税金额的3%。这样投机分子受到两面夹击,全国的物价迅速稳定下来,沉重地打击了商业投机。
2、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综合调控,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军政费用仍在逐月增加,财政赤字仍在逐月增长,使得钞票仍在继续发行。为了从根本上制止通货膨胀,消除庞大的财政赤字,彻底稳定物价,陈云综合运用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治理。
第一,财政政策方面,力争减少财政赤字,达到收支平衡。一是选择多收税少发钞票的办法,适当增加税收,并强调要求各地“完成税收任务是一个严重的政治任务”[12]。二是合理整顿税收,一方面统一收税标准,制定统一的税率和税目,严格税务制度;另一方面为防止偷税漏税,采取必要的带有强制性的经济措施来进行经济制裁,例如实行滞纳金制度等。三是控制投资规模,有计划、有控制地实施一些大型项目的投资,将财力集中使用于建设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我国“一五”时期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通过增加政府收入,以弥补财政赤字,减少因赤字带来的货币发行,以及集中有限资金,进行重点建设,“财政收支的统一,使国家收入中主要部分的中央收入,集中使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13],这是平抑物价、合理使用财政收入,迅速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
第二,货币政策方面,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统一全国现金,加强货币管理,提高利率,紧缩信贷。为减少现金支出,对现金进行统一管理,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并代理国库。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进一步的货币管理办法,使国家银行成为部队、机关、团体、国营企业、合作社的总的账务会计机关。统一全国现金管理的办法,“这就不但避免了社会上通货过多的现象,而且大大增加了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14]
由于现金管理制度和转账制度的实施,严格现金管理,节约现金支出,大大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减轻了对物价的冲击。同时,通过利率的提高,吸收储蓄存款,并压缩信贷和可能压缩的开支,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
第三,发行公债,弥补财政赤字缺口,以回笼货币、筹集资金,制止通货膨胀。一是调剂通货,在发行公债时,把票子放出去,必要时再收回来,有吞有吐。二是调剂公债发放数量,公债各月的发放数量,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三是调剂黄金、美钞收进的数量,黄金、美钞收多收少,视具体情况而定。
从长远来看,发行公债,紧缩了通货,稳定了市场物价,对所有靠工资生活的人员都有好处,对于工商业的正常经营也很有好处。据计算,公债的发行可以减少1950年财政赤字的38%以上。[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