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3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1]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次革命”观点是以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为主线,对近代以来百年历史新的总结,是一种新的提法。它的提出又一次深入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感和伟大理想,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一、“三次革命”是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革命性总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战乱不己,人民生灵涂炭。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将民族复兴诉诸于革命成为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就链接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革命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
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仅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而且还促使觉醒的中国人开始自觉探索民族复兴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的基石。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却为民族复兴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而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推使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最终登上了革命舞台的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完善发展。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十年“文革”的动荡,使中国又一次站在历史转变的重大关头。是坚守两个“凡是”,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因循守旧,还是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何去何从将决定着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又一次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艰难的历程,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堪称中华民族谋求复兴历史征程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邓小平同志曾深刻论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改革开放引导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递进向前,每一次革命都为下一次革命创造了条件,留下了空间,对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胡锦涛同志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为主线,以革命为主题,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行了深入总结,提出“三次革命”的新观点。“三次革命”把近代、现代、当代以革命的方式有机地联系起立,贯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概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曲折艰辛。这是一段勇往直前的历史,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入思考和革命性总结,对鼓舞民族精神,激励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有着重大意义。
二、“三次革命”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指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过去二十多年的封闭状况必须改变”[2]。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的巨大转变,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第三次革命,与产生了巨大历史影响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称,再次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意义。
首先,改革开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20多年的摸索,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仍处于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雄伟的气魄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进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肩负起继续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根据中国在新阶段所面临的新的社会形势和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解决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铸就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大历史意义。”[3]
其次,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的五大转变,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第一个转变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革”之后,“两个凡是”仍然困扰着人们的思想,社会建设停滞不前。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魄力,掀起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决策,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转变,中国由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个转变是由封闭社会转到全球化下的开放社会。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判断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关起门来搞建设,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与世界先进经济、科技、文化丧失了联系。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新科技革命兴起,世界经济、科技突飞猛进。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曾敏锐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并果断地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改革开放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为建设社会主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弥补资金不足,掌握最新信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和外部支持。
第三个转变是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转到总体小康。改革之初,社会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基本处于温饱状态。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 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 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 400多万。经过30年的努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并达到了整体小康水平。农民的农业税得到免除,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物质生活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进步。
第四个转变是由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之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计划经济逐渐暴露出严重弊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第五个转变是由传统发展观转到科学发展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走一条高
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单纯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 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广阔前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华民族由封闭落后走向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飞跃;改革开放推动了思想解放,振奋了民族精神,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又一次历史浪潮,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三次革命”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感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提出“三次革命”观点,既昭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又包含着深刻的理论意蕴,暗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次革命”以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把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以三次革命连接起来,昭示了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的伟大理想。其中后两次革命又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伟大作用。因此,“三次革命”的提法本身也意蕴着共产主义的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科学思想体系指导下的运动,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自建立开始就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领导人民进行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现在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向着共产主义的大门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改革开放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在改革开放伟大革命胜利之后,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还会继续领导新的革命,还会有第四次革命、第五次革命直至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4]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挑战,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和复杂情况开始浮现。中国共产党将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三次革命,表明党对改革开放艰巨性、紧迫性、复杂性有着清醒认识,时刻保持着冷静头脑,显示了党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生动体现。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次革命思想,是对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的一次革命性历史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深刻认识,对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凝聚党心民心,抵御金融危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01).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