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胡锦涛研究
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 2009-09-16    作者:龙佳解,罗泽荣    来源:《学术论坛》 2009-03-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所谓“民生”,即国民生计,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包括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和谐稳

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问

题尤为重视。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将“民生问题”明确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深刻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具体体现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众多的民生思想内涵,为胡锦涛民生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民生思想则可以追溯到先秦《易经》和《尚书》等更远古的典籍,如《尚书·皋陶谟》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纵观我国历史,民生思想源远流长。在《尚书·秦誓》中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民与至高无上的天相联系,民生代表天意。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民为贵”思想,《孟子·尽心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汉时期贾谊在《大政》中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到了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之后,清代的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直至近代的孙中山、梁漱溟等,都对民生思想加以丰富和完善。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人民是国家之根本和基础,只有安众养民、培根固本,才能治国安邦、长治久安。“以民为本”,充分体现了古代圣贤和思想家对“民”的重视,这就要求广大统治者要“重民”、“亲民”、“爱民”和“恤民”。因此,古代的明君贤臣清官良吏宽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济世为民的施政行为,尽管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他们悲悯、体恤、爱护天下苍生,体谅民众疾苦,关心百姓生活,反映了人民的某些利益和愿望,有利于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其历史借鉴作用与道德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同样,古代的民本、民生思想对我们今天如何去认识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都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虽然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民生概念同历史上的民本、民生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今天所提的民生思想无不受古代民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包涵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为胡锦涛民生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那里,民生问题就是指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因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就是有关现实的个人的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理论。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的体系。民生问题包含多个层面的需求,民生问题所要解决的不仅是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发展享受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民生问题上一定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重视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重物轻人”的片面做法。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要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前提,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完善则是现实的条件。这就告诉我们既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为改善民生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必须坚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完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情的新变化是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GDP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也就是说,强有力的经济条件,成为今天中央政府能够致力于改善民生、提出社会建设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正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1](P8)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健全、民众的不安全感显著增加,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成为民生焦点。社会发展的实践再次证实,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我们必须避免以教育、住房、社会保障面向高收入阶层为特征的“拉美陷阱”,必须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两条轨道平行、平衡发展。否则,社会不能稳定发展,国家不能长治久安。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也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因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并对民生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二、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民生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教育、医疗、文化、就业、人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民生:致力“民富”。 所谓经济民生,是指经济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需求,让民众具备有从事其他活动的物质条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解决民生无疑首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展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P368-867)只有生产力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摆脱贫困状态,才能让人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供来实现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就必须解决经济民生问题。这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善民生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民生:保障“民权”。 所谓政治民生,是指政治层面的人民生计,是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政治权利需求。政治民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通过各项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维护和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P28)。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权利的真实性得到保障。我们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力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文化民生:提高“民质”。 文化是民生之魂。文化民生就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是老百

姓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跨越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建设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关注民生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众素质。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3](P33)为此,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为改善民生、提高民质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总之,胡锦涛文化民生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中华民族民众的文明素质。

  (四)社会民生:尊重“民意”。 社会民生,就是社会层面的人民生计,就是要解决与老百姓生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社会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特别是现阶段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生态危机严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等。社会民生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善社会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担当起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3](P37)近年来,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譬如,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施扩大就业政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党和政府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三、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地位及当代价值

  (一)胡锦涛民生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

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充分认识到民生问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关系到人心向背、执政根基和社会的稳定。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牢牢树立群众意识,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把群众的疾苦、群众的需要摆在首位,以“人民答应、人民高兴、人民满意”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提高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胡锦涛民生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指导,继承并弘扬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胡锦涛民生思想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胡锦涛民生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都有赖于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

  (三)胡锦涛民生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关键环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民生,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在发展和改革中化解社会矛盾,提升

社会公平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