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江泽民研究
江泽民创新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 2009-09-03    作者:李军星    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提出了创新思想。学习江泽民创新思想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培养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的地位和意义

  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本质体现,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已有理论观点的突破和过去实践的超越。面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鲜明地提出了创新问题。1992年10月19日,他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1]这是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出发而作出的科学论断。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上,由于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导致丧失发展活力,甚至走向落后、失败和消亡的可以说不乏其例,如古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传统的民族。早在3000年前的商汤时期,我国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话。古老的中华民族由于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才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引领世界科技文化潮流。然而,由于长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特别是明清以来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国人夜郎自大、因循守旧,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并导致近代中国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只能被动挨打,最后陷入丧权辱国的地步。由此可见,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发展力;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因此,在1995年5月26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的著名论断。因为在他看来,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1]只有坚持创新,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坚持创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迎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

  2.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政权更迭、政党衰亡的重大事件。为什么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会丧失政权,有的政党甚至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同时,“经过80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2]因此,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必然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严峻考验和新的问题。

  面对严峻考验,面对新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引起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长期深入的思考。“能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组织严密、更加行动一致、更加团结有力、更加朝气蓬勃,这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于是,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6月又提出了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的著名论断。这是因为江泽民同志深深感到,“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2]。江泽民同志还说:“如果长期执政以后我们的干部丧失了当年夺取政权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那样一种昂扬锐气,那样一种浩然正气,而变得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以至滥用权力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那么,最后必然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兴亡的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这个问题,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警醒。”[2]因此,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响亮地向全党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 

  3.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

  一部人类文明史,在本质上就是一部人类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翻阅人类漫长的悠久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人类在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发现、每一发明、每一创造、每一前进,无不在提升着整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同时也在提升着人类自身创造社会文明的意识和才能。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表明,无论是古代的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还是中世纪欧亚大陆的农业文明、近代的西方工业文明,当代的信息文明,无一不是进步民族勇于创新、不懈探索的结果。如果停止了创新和探索,就没有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历史。因此,2000年8月,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的谈话中,江泽民同志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论述了创新的重要性,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2]

  至此,江泽民同志在民族、国家、政党、人类历史四个层面上形成了创新问题的“灵魂论”、“动力论”、“源泉论”和“进步论”思想,从而充分地揭示了创新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并由此得出了创新“是我们要长李军星·江泽民创新思想探析9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2]的重要结论,为我们认识创新问题的重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的内容和作用

  既然创新对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政党永葆生机和人类历史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进行创新呢?这些创新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江泽民同志根据自己长期的思考,论述了创新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理论创新具有先导作用

  理论创新,就是指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推动下,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论断,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2]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这说明理论创新在整个创新思想体系中,居于基础的地位,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是推动其他创新的强大力量,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引导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广泛吸取前人的思想材料,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最终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结论,从而超越了亚当·斯密、李嘉图、黑格尔、费尔巴哈、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并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从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些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突破了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并在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论,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因此,江泽民同志2001年在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讲话中指出:“中央一再强调要进行理论创新,为什么?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说要从政治上看问题、考虑问题,这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政治考虑。”[2]

  2.制度创新具有保障作用

  制度创新,也称为体制创新,指的是经济生活发展中的具体制度。“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2]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型和长期性,制度创新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从较高层次上理解,江泽民同志所论述的体制创新,主要包括经济体制创新、政治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文化体制创新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等。无论制度创新,还是体制创新,核心内容都是社会经济、政治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10年。10年间,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跨度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从而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的基本格局,打开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通途,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辉煌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制度创新。

  3.科技创新具有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就是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它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科技体制创新等。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

  “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2]作为科技背景出身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对世界新科技革命有着深刻地把握,科技创新在他所概括的“四大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中是提出最早、第11卷第2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月10论述最多、内容最丰富、阐述最深刻的一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2],“历史反复证明,推动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2]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3]

  因此,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开阔眼界,紧跟世界潮流,加强自主创新。“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使科技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面向广大人民需求。“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3]只有这样,才能有我们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位置,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此,他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2]并号召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从而“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2]。

  4.文化创新具有战略作用

  文化创新就是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着眼于当代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包括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文化体制创新等,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不仅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2]为此“,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2],“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倡并弘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并以此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在全社会、全民族逐步形成并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基本目标,让人民群众共享了我国的文化发展成果,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江泽民同志论述的“四大创新”内容和作用,充分地揭示了各方面创新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指明了方向,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也必将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江泽民同志对于人才问题思考得很多,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多次强调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3]因为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2]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高新技术的高素质科技专家。有了人才优势,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完全可以更快更好地把我国科学技术搞上去。

  为了做好人才工作,江泽民同志强调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更新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树立全面的李军星·江泽民创新思想探析11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二是要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工作思路。要适应当今人才竞争具有国际化趋势的特点,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经验,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手段,扩大工作覆盖面,形成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三是要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特点的环境。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需要创造有利于人才施展聪明才智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应该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要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考虑重点领域、特殊部门对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信任是人才发挥作用、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信任是最大的尊重和爱护;大家都要关心、爱护、理解、信赖人才,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四是要进一步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是建设适应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措施。党政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力量凝聚起来,把优势集成起来,把政策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工作。

  四、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既然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尤其是“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大量培养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3],因为“一大批青年人才的迅速成长,是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希望所在。青年时代,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黄金时代。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是由年轻人搞出来的”[4],“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4],“要实现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我国富有生机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就必须努力创新。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千百万青年的创新实践,必将汇聚成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奔涌洪流”[4]。创新的希望在青年,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为此,江泽民同志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青年人一定要发奋学习,勇于创新。青年的素质,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事业无止境,知识无穷尽。大家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希望青年同志珍惜光阴,学而不倦,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胸怀大志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敢于和善于推陈出新,不断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4]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地位和意义,创新的内容和作用、创新的关键和创新的希望等创新思想的论述,为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更好地进行创新,为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江泽民同志的创新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5,432,432.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1,64,335,419-420,537,103,538,66,68,537,336,65,65,36,36,65,37,34,277,558-559,278-279,319.

  [3]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396,133,133.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56-257,420,423,420.(责任编辑:魏登云)第11卷第2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4月12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