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两弹一星”科学家实录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王建柱    来源:《党史纵览》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挂搞起来……

  ——邓小平

  在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是让我们永远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99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在研制过程中,曾有无数的科学家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奋斗着,他们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

  本文所记录的虽然不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全部经历,也不可能代表成千上万参加过这一伟大工程的人员,但他们在那段岁月里的光辉业绩,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应该永远记住那个年代,永远记住那些科学家们……

  周光召:科学是集体的事业,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在太空中,有一颗编号为364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周光召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并于l996年至2006年,两度出任中国科协主席,挑起了中国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的重担,成为率领中国科技界跨入新世纪的当家人之一。

  1957年春,周光召被派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19599月,当周光召得知苏联单方面撕毁对中国的援助合同的消息时,他立即把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部分中国专家召集到一起进行讨论:离开外国人的帮助,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弹?回答是肯定的。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参加原子弹研制。

  周光召坚定地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科学家,时刻准备放弃手头的基础研究,接受国家交给的任务,不管回国做什么。

  19641015,在罗布泊高高的铁架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安装就绪,等待起爆。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周光召突然接到前方的指示,要求他把一些重要的过程重新计算一遍。而当时大多数技术数据已经被送到了试验基地,于是,他仅凭着记忆进行了重新演算,并在回复有关领导的备忘录上签字“建议按原计划试爆”。

  后来,每当谈及对研制“两弹”所做的贡献时,周光召都显得极为淡然和低调。他说:“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的事情,是10万以上人的共同工作。如果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那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1. “两弹一星”熔铸共和国安全核盾牌
    2. 李正华: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