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由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上。对于这项倾注着侯老巨大心血的科研成果,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评论道:“深感研订之精确,编制之得体,印制之精美,皆属上上乘,诚足为历史地图之表率。”
今年已99岁高寿的侯仁之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在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在首都北京等城市的历史地理研究以及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等科学园地里,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开创进取,辛勤耕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世人景仰。
研究北京城发展历史
可以说,侯先生是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北京城发展历史的第一人。他与北京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侯先生曾写下这样一段回忆:“那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我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对当时被称作文化古城的北平,心怀向往,终于在一个初秋的傍晚,乘火车到达了前门车站。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在相继而来的岁月里,尽管风雨飘摇,甚至狂飙陡起摧屋拔木,但是这粒微小的种子,却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直到北平解放了,这历史的古城终于焕发了青春,于是埋藏在我心田中并已开始发芽的这粒种子,也就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中,迅速发育成长起来。”
侯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他特别注重北京城市水源、古代交通道路及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的研究。
首先,他从北京地区的山川大势和因之形成的古代交通大道入手,科学地解决了北京城的原始聚落—“蓟”为什么会在广安门一带形成的重大问题。他认为北京地区存在的几条古代大道,是先民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他说,不妨设想,当中原地区有三个先民沿太行山东麓大道北上时,首先来到古永定河渡口(大致在卢沟桥所在处),渡过河后、道路分歧:一人向西北行,通过居庸关大道径上蒙古高原;一人向东北行,通过古北口大道,可进入燕山腹地和松辽平原;一人东行,通过山海关大道,进入东北各地。当他们返回时,分别通过居庸关大道、古北口大道和山海关大道,先会聚到古水定河渡口,过河后再沿太行山东麓大道南下。因此,古永定河渡口就成为南来北往的几条大道的分歧点和会聚点。一般说来,在古永定河渡口处是最容易形成大型居民点的。但因古永定河夏秋常常洪水暴涨,威胁着人们的居住安全。所以,古代先民便选择了既距古永定河渡口不远,又能免遭洪水威胁的较高地方即蓟丘附近,建立了北京地区最早的聚落,这就是“蓟”,其位置大致在今广安门内外一带。
侯先生认为,自西周以来,历春秋战国以至于汉唐五代,蓟城一直是我国东北疆域的一个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是华北大平原的北部门户。北京真正作为一个较大封建王朝的首都,是从金贞元元年(1153)开始的。这一年,金主完颜亮(海陵王)将国都从上京会宁府(在今哈尔滨市东南)迁到已扩建的燕京,并改名中都。金中都是在蓟城旧基上即在莲花池水系上发展起来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座城市,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金中都东北郊,依托白莲潭(今北海、中海和什刹海的前身)和琼华岛,建有金室离宫太宁宫,最后改名万宁宫。金万宁宫为元建大都城奠定了根基。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开始在中都旧城的东北郊营建新的宫殿城池,这就是元大都。侯先生对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作过深入的分析和精彩的阐述。他在《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写道:“大城的设计,从城市平面图上加以分析,则显然是以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为中心而开始的。宫城中心恰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从而十分有力地突出了宫城的位置,显示了这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重要地位。宫城的位置既已确定,然后沿宫城中心线向北延伸,在太液池上游另一处叫做积水潭的大湖东北岸,选定了全城平面布局的中心。在这个中心点上树立了一个石刻的测量标志,题为‘中心之台’,在合东十五步,约合23米处,又建立了一座中心阁,其位置相当于现在北京城内鼓楼所在的地方。在城市设计的同时,把实测的全城中心作了明确的标志,在历代城市规划中,还没有先例,这也反映了当时对精确的测量技术用在城市建设上的极大重视。”紧接着,侯先生又说:“从中心台向南采取了恰好包括皇城在内的一段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大城南北两面城墙的位置。同时又从中心台向西恰好包括了积水潭在内的一段距离作为半径,来确定大城东西两面城墙的位置。”在《北京城的沿革》一文中,侯先生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作了更具体、更详细的说明。总的看来,元大都全城规划整齐,井然有序,这是十分突出的。此外,侯先生还指出,在大城之内,皇城之外,另有三组建筑,在皇城东面的是太庙,是封建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西面的是社稷坛,是封建帝王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在现在什刹海的北岸,又在全城中心线上,建有鼓楼和钟楼、是全城的报时中心。这三组建筑具有布局上的特殊意义。侯先生认为,元大都城的平面规划,在中国历代都城的设计中,可以说是最近似地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我国古代帝都建筑的一种理想,简单地说,叫做“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元大都的兴建,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一个极大发展,它使北京城址由原来的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上来,为明清都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侯先生在《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一文中说:“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扩建而成,并为清朝所沿用。”明初建都南京。“洪武元年(1368)大举北伐,攻下元大都,改称北平……明朝驻军为了便于防守,遂将大都城内比较空旷的北部放弃,并在其南五里另筑新墙,仍然只设两个北门,东曰安定,西曰德胜。同时又分别改称东墙的崇仁门和西墙的和义门为东直门和西直门。到了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四年着手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十八年(1420)宫阙告成,正式迁都北京。在此前一年,又把北京南城墙向南推移了二里,仍开三门,名称如旧。正统元年(1436)开始修建九门城楼,四年完工,遂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同时又把东西城墙的齐化门与平则门,分别改称为朝阳门与阜成门。九门名称保留至今,这就是旧日所说的北京内城。”到了明朝中叶,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屡屡南下的扰掠,“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终于筑成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罗城,也就是旧日所说的北京外城……结果就使得北京城在平面图上构成了一个特有的‘凸’字形轮廓。”侯先生还深刻地指出:“明清北京城的建造,正是企图以宫殿建筑的平面布局和造型,来宣扬封建帝王‘唯我独尊’这个主题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是应该十分重视并加以保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