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以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前称学部委员)为主体的中国科学院学部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是国家重要的科学思想库。全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863”计划的实施、中国工程院的建立……新中国的重大科技事件都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息息相关。目前,中国科学院学部有院士709人、外籍院士56人,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六个学部。
图为:叶笃正和他的弟子们。左起:吴国雄、巢纪平、叶笃正夫妇、丑纪范和符淙斌(吴国雄、巢纪平、丑纪范、符淙斌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料照片)
5月27日下午,还在病中的叶笃正院士在家接受了记者采访。叶老的家人再三叮嘱:“爷爷身体不好,时间不要太长。”可叶老却说:“既然来了就不要受时间局限,难道还看着表数20分钟?你想了解什么,我尽可能作答。”与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相比,叶老清瘦了许多,但精神很好,眉宇间仍是旧日倜傥风采。他提醒记者:“我耳朵不好,你说话要慢些,声音要大些。”
一方木桌,两张木椅,两杯清茶——那些过往岁月中的点滴,就在这个静谧的下午清晰浮现。
叶老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全球变化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84年,美国气象学家马隆首次向我提起全球变化。那时没多少人能理解这个概念,马隆向我抱怨这个研究在美国根本无法展开。我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答应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开展这项工作。”回忆起那段往事,叶老忍不住笑了:“你年纪轻,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沙家浜》?里面胡传奎有段唱词‘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我们那支队伍,只有我、符淙斌、陈泮勤等四个人,枪是一条也没有。”没人、没钱、没基础、没设备……更要面对人们的误解和排斥,“当时很多学者,甚至还有院士说‘全球变就变嘛,有什么可研究的’。可是我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必须坚持下去。”
今天,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数据、实验、建模……一份份科学证据让我们在国际上有理有节、进退得宜。追根溯源,我们不能不感谢叶老那时力排众议的魄力,持之以恒的坚毅和高瞻远瞩的决断。
叶老喝了口茶:“我94岁了,现在身体也不太好。”然而老人的工作从未停歇,“我最近正在准备组织人员研究一个题目: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二氧化碳在其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作用有多大?”
记者一字一顿地大声发问:“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5周年。您回国后就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工作,1980年又当选为地学部学部委员。您如何评价学部的工作?”叶老侧身,把头偏向记者,认真地倾听。
“要说学部的作用,先得说说科学院。我觉得科学院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科学院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叶老说:“从‘两弹一星’、巨型超级计算机,到今天的纳米、基因,这些研究大多发轫于科学院。而中国科学院是个既分散又集中的集体,分布于全国的研究所不仅要埋头领域内的研究,更要满足所在地区、区域的需要;而当国家有重大任务时,又可以通过北京的院部进行总体协调、规划。”叶老认为,中国科学院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分享”,“中国科学院从来不是一个保守的地方,从成果到人才,国家哪里有需要就放到那里。”叶老双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记者,“现在回到你的问题:这样的贡献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就是学部!”
原定20分钟的采访延长为一个小时,作别时,记者有些忐忑。叶老似乎明了记者的局促,宽厚地笑笑:“没关系没关系,希望能解答你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