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站历程
发布时间: 2010-07-28    作者:杨惠根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0-07-2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9年,中国完成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已经具备北冰洋考察能力。但是我们在北极仍然没有立脚点,还不能称为极地考察大国。因此,在北极建设中国自己的科学考察站被国家海洋局提上工作议程。

  北极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前沿区域,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将为我国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支撑平台,为开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日—地能量传输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提高我国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与南极洲不同,北极不是大陆,其核心区域是被冰雪覆盖的北冰洋,在漂浮的海冰上并不适合建立常年有人值守的考察站。而北冰洋周围的陆地,包括所有的岛屿早已被环北极国家并入了版图。但是,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机遇。

  1925年8月14日生效的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规定,缔约国在 “承认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拥有完全主权”的前提下,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域及其领水内的捕鱼、狩猎权和开展海洋、工业、矿业、商业活动的权利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我国作为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拥有条约中规定的包括科学考察在内的相应权利,这使我国在挪威该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具有了法律依据。该地区已有7个国家建有常年科学考察站,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北极国家在冷战以后建立的。

  2001年,国家海洋局会同中编办、外交部、国家计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3个部委局,拟订了建设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的方案,2002年5月通过项目评估。2002年9月,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政府代表团访问挪威,同挪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磋商,提出计划在挪威所属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学考察站,并获得了挪威政府的欢迎。代表团还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国家海洋局组织编写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总体方案》。2002年12月28日,国家计委办公厅批复,同意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的立项。

  根据科学家的建议和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考察,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站址选择在该群岛的新奥尔松。这里由于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被科学家们视为天然实验室,当地除了后勤管理和科考人员外没有其他常住居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很小。而且由于实行电波管制,当地的电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很小。同时,新奥尔松集中了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多国的科学考察站,便于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共享必要的野外作业实验条件和观测数据资料。考察站由我方提出设计要求,由挪威王湾公司负责将一原有建筑按照我方案改造。

  改造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至2003年夏季主体工作已经完成。中国的北极考察站开始进行科研仪器的安装调试,部分人员开始进驻并试运行。

  新奥尔松配有考察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生活方面,当地不允许各国考察站单独生火做饭,考察站内设有简单的厨房小家电以及一些住宿和娱乐设施;在通信方面,当地有商业化的电信系统,远程通信可以依赖这些系统,需要配备近距离通信设备和特殊的通信设备;在交通工具方面,需要配备经常使用的小型交通工具;在野外考察方面,需要配备防止受北极熊攻击的专用武器以及小型发电机和帐篷等。

  考察站已经基本建成,该有个好听的名字。2004年1月12日上午,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即将建成,委托新浪网面向全国征集站名。经过筛选和评审,由国家海洋局确定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定名为 “中国北极黄河站”。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不惧艰险、立志造福于人类的我国极地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希望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能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中国北极黄河站举行了揭牌仪式,并任命我为首任黄河站站长。此前,我已同11名考察队员于7月20日提前赴站,计划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北极考察工作。

  中国的北极考察站主体建筑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黄河站与其他国家的科学考察站一样,依托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维持运转。

  黄河站建站至今,已经开展了5个年度的考察工作。我国科学家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了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与研究。

  在北极的国际事务中,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的第16个成员国;2005年被接纳为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第8个正式成员;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

  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完成了南、北两极考察站的初步战略布局,极地考察大国的态势已经基本显现。黄河站将成为在北极地区跨学科的、功能完善的、开放式的综合考察研究基地,开展科学考察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维护国家权益。

    1. 7月28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