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毕生报国钱伟长
发布时间: 2010-07-31    作者:曹继军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31
  字体:(     ) 关闭窗口

  出身书香门第、接受中西文化熏陶的钱伟长,在他98年的人生中,成功地完成了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多重角色,留下了让后人景仰的卓越和辉煌。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在“三钱”中最后一个辞世,钱伟长的离去为一个时代的自豪记忆画上了句号,也给后辈留下了无限的激励。

  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曾在钱伟长筹建的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担任过5年所长,他说:钱伟长先生的辞世,是我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是我们学生后辈的最大的痛!然而,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悼念他的最好行动是: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战斗,以加倍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钱伟长的科学之路成就斐然;1941年,发表了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第一篇有关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当年他获得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42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所工程师,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计算设计、火箭弹道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计算方面的研究;1946年,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的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被称为“钱伟长方程”;1956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而钱伟长一直强调:“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用毕生报国之路诠释了自己的专业:爱国。

  钱伟长的报国之路始于弃文从理。1931年,18岁的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科两个满分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但就在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受爱国情绪的激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由于钱伟长物理仅得18分,时任清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先是坚决不允,后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伟长说:“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而在功成名就之时,钱伟长选择了回国。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困难。1948年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告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进展较快,希望他回该所复职,携全家去定居并给予优厚待遇。于是,他到美国领事馆申办签证,但在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解放后,钱伟长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进入了他学术上的第二个丰收期,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三钱”。1954年,钱伟长和他的学生合著的科学专著《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出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运用系统摄动法处理了非线性方程。“钱伟长法”被力学界公认为是最经典、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简单的解法。在第二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奖。 

    1. 爱国奉献 伟业流长——缅怀钱伟长先生
    2.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文章和谈话摘登
    3. 钱伟长和《不列颠百科全书》
    4. 钱伟长同志生平
    5. 钱伟长遗体火化 胡锦涛等深切慰问 贾庆林等送别
    6. 记住立德、立功、立言的钱伟长
    7.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钱伟长逝世
    8. 学会伴时代之风而舞
    9. 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