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驹在讲台上。王天天摄
一脸慈祥、满头银发,略带厚度的黑框眼镜给人沉稳知性的感觉,这就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
生于数学世家,16岁考入北京大学,后师从著名数学家江泽涵,青年时便创立了著名的“姜子群”、“姜空间”方法,姜伯驹从一开始就与数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国际拓扑学领域的专家,70多岁高龄的他始终强调他的第一职责是“教书和育人”。坚守讲台,执鞭从教是他毕生最爱的事业。
“做学问、做事、做人还有很多要学”
1953年,姜伯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留校任教后,他成为了江泽涵先生的助手,并逐渐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动点理论和低维拓扑。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还鲜有人问津。
1964年,姜伯驹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包括李群)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子群,把姜子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从此,姜群、姜空间也成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还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解决了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称道。
1983年,姜伯驹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后是一系列响当当的荣誉: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然而,当有人称他以“大师”时,老先生却非常谦逊:“大师的资格我不够,做学问、做事情、做人还有很多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