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亲自批改作业的院士
发布时间: 2010-09-08    作者:王庆环 沈叶 王磬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姜老师的课堪称完美”

  “姜老师是最受我们欢迎的老师之一,我们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最令我们本科生感动的是,他身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在北大数学学院说起姜伯驹教授,大家都会说到这一点。

  “姜老师亲自改作业,是为了从中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法。”姜伯驹讲课严谨认真、循循善诱是有口皆碑的,有学生形容:“姜老师的课堪称完美。”他表达叙述非常讲究,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易于理解,并且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数学学院尤承业教授在做学生的时候曾听过姜伯驹对一个定理的证明,令他惊讶的是,姜老师仅用了一次课就讲完了,并且思路特别清晰,而用一般方法通常要花两星期的课时才能讲述完。

  平日里,常有学生到姜伯驹办公室请教问题。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块大黑板,他经常用粉笔和学生们在上面擦擦写写,热烈讨论。在培养人才上,他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悉心寻找体现最新思想和成果的材料,组织研究生学习,让他们尽早走上研究工作的前沿,尽快赶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新水平。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这是姜伯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集体完成《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我国教育领域最高奖——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他为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而自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如王诗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

  “数学系不只是培养数学家”

  在教学和科研中,姜伯驹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及技术领域的应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姜伯驹曾到工厂教学,帮助单位做一些课题,发现这些企业在数学的运用上有很大困难,工程技术人员大都不懂数学,工程问题里从数学模型到计算机纸带穿孔都要老师们来做。当时他就觉得,这是中国数学的尴尬。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国外的工程界、科学界人士对数学了解的非常多,那些受过很好数学训练或数学系毕业的人也勇于跨行发展,因此国外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数学的联系非常的密切,数学能够真正帮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数学系不应该只培养数学家”,姜伯驹认定了这个理念,“我们不能拿老眼光看待,要从学生将来的去向、个人的成长考虑。数学系要培养一大批懂数学的人,懂数学就是要有数学修养,然后到各行各业中去发挥作用。” 

  为此,他牵头14个院校参加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亲自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把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整合起来,组建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和信息科学系,成立数学科学学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鉴于数学和金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他的牵头下,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又成立了金融数学系。

  姜伯驹还非常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他倡导“通过数学培养国民素质”。姜伯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社会风气都比较重经验轻理论,但数学教育却能担负起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启蒙的使命。他认为,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对简单的把握,建立思维体系,通过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惊人的。这就是数学思维,是科学精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重要环节。”

  如果从1953年考入北大算起,姜伯驹已经在北大待了56个年头。岁月匆匆,姜伯驹以老骥伏枥的姿态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以对学生朴素真挚的爱,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内涵。

    1. 院士助阵能否挽救科普颓势
    2. 工程院称不会撤销“烟草院士” 建议其自请撤销
    3. 中国呼唤科技智库建制
    4. 名校校长“非院士不可”?
    5. 公共安全危机 院士领衔“会诊”
    6. 科学家缺乏得力助手 职校生也可做"得力助手"
    7. 城镇化建设应依山水而行
    8. 能源困境如何突围
    9. “十万个”之外的“为什么”
    10. “经济转型,城镇化也要相应转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