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帮”却设置障碍,妄图不让演出。江青授意她的亲信,写了一个洋洋三千言的《对话剧〈万水千山〉的初步意见》,百般挑剔,借谈意见为名,行否定之实。还以“不改好不看
”相威胁。“四人帮”说什么剧中几次提到毛主席,“反而搞得很平淡,不突出”。他们甚至下令要把台词中提到“周副主席”、“朱德同志”的名字去掉。还攻击剧中人物罗副营长,说他的觉悟直到会师陕北“仍然停留在‘谁反对革命,我就揍他’的水平上,使人感到不够真实”。
“四人帮”已经无法阻止《万水千山》重新登上首都舞台,但还是在剧场的安排上进行限制。1975年10月1日,经修改后的《万水千山》正式公演。这时,“四人帮”更是恼羞成怒。江青指责“这个戏有问题”。张春桥咒骂:“《万水千山》那些东西,都是为那些老家伙评功摆好的!”“四人帮”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扣压《人民日报》已经编排好的《万水千山》彩色剧照,不让见报。还指使人炮制文章,影射攻击《万水千山》“政治背景不明”,“同样板戏唱对台戏”。但是,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只是螳臂挡车而已。他们终于无法阻挡《万水千山》的连续公演。在当时,冲破样板戏独霸舞台的局面,就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一个胜利。
第十八次 1975年10月10日[23]
下午,胡乔木到邓小平处,谈华国锋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报告稿的修改问题,同时谈了毛选五卷编辑问题、教育问题等。
说 明
10月9日下午,胡乔木到国务院参加华国锋召集的会议,讨论华国锋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的修改问题。10月10日上午,胡乔木又到国务院研究修改办法。当天下午,胡乔木到邓小平处,听取修改意见,共同商议。当天晚上,华国锋到胡乔木处商谈农业学大寨会议报告稿,谈到十一点半。第二天(11日),胡乔木从早晨开始修改,一直改到夜里三点钟才完稿。10月12日晚,国务院再次对报告稿进行讨论。10月15日,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作了题为《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总结报告。10月17日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胡乔木对这篇报告又修改润色了一遍。10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华国锋的这个报告。
第十九次 1975年10月14日[24]
早上,胡乔木去邓小平处。邓小平告诉胡乔木,主席讲他没有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科学院《汇报提纲》有一些不赞成的意见;邓对主席说,请主席把稿子退给我们修改吧,但还没有退回来。
说 明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可是在1975年却成了争议的一个焦点,后来还被“四人帮”用来制造谎言,大肆攻击。
在胡耀邦主持起草的《汇报提纲》前三稿中,从1969年由有关部门编印的《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的小红本中,引用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科学院为起草《汇报提纲》而编辑的《十六条语录》对这一条注的出处是:“毛泽东:《在听取科学技术规划汇报时的谈话》,1963年12月。”邓小平赞成这个论点,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胡乔木接手修改《汇报提纲》后,曾经查对过这句话的出处,一时没有查对得很清楚。他决定暂时保留,送请毛泽东审定。于是,胡乔木把包括这一条语录出处在内的《汇报提纲第二部分中所引用的毛主席关于科技工作指示的出处》(共二十六处)印出,作为9月26日国务院讨论稿的附件之一,其中引了两句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并引马克思关于这一论点的论述(引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三分册第369页),作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的注释。注文为:“关于这一论点,马克思在讲到近代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时,有过这样的论述:‘所谓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其次是在生产过程内部联合起来的社会力量,最后是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 同时要求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同志进一步搜集和整理马、恩、列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材料。
毛泽东在审阅《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表示,他不记得说过这句话。邓小平10月14日谈话后,胡乔木进一步作了查对工作。查出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听取聂荣臻同志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列席的韩光、范长江、于光远都作了笔记。关于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等话,在他们的笔记本上都有。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都失记。鉴于《毛主席论科学技术革命》中所引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句话一时查不清出处,于是,在10月24日《汇报提纲》退回后的改稿中删去了这句话,同时,在所附《出处》中也相应删去它的出处和引马克思的话所作的注释。 “四人帮”则别有用心地抓住这件事大作文章,说什么这句话是胡乔木“丧心病狂”地制造的“政治谣言”。在1976年4月初上海《学习与批判》发表的文章中,还在马克思那段译文上找茬儿,认为是用了错误的译文。但不论他们怎样“校正”,终究不能抹煞科学的力量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推动力量。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第一个问题就是系统论述“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邓小平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25]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与外宾谈话中更进而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同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又重申了这个论断,并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26]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他说:“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可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27]”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性质和作用的学说和生产力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这个理论观点的指导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二十次 1975年10月24日[28]
上午,邓小平找胡乔木去,说毛泽东退回了科学院的汇报提纲,要他照主席的意见再修改一次。
说 明
胡乔木遵嘱于当天下午约胡耀邦等研究《汇报提纲》的修改问题。后又改了一遍。10月27日又对提纲修改稿研究修改后送给邓小平。因为当时邓小平已经受到错误的“批判”,他就没有再把这份《汇报提纲》送给毛泽东。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的制订,虽然与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一起中辍,但这个文件所概括、所论述的邓小平关于整顿与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反而因为受到无情的批判而格外显露出它的光芒。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于1977年夏刚开始恢复工作,又立即紧紧抓住科学和教育这两个环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旗帜鲜明地继续1975年冬天中断的事业。1977年5月24日,他在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10月第2版,第40、41页)8月8日,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指出我国赶上世界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系统地阐述了调整科研、教育体制与机构等问题。(同上,第48页)在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在讲话中又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的观点,提出了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的任务。(同上第88、89、91页)4月22日,他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鲜明地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任务。(同上,第103页)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新时期科技与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1975年整顿中的《汇报提纲》正是后来科教部门拨乱反正的一个前导。
第二十一次 1975年11月4日[29]
下午,邓小平找胡乔木去,谈《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谈完以后说,你们以后就是抓紧这两件事:一件是把编辑《毛选》的工作做好,一件是帮助学部把刊物办好。还说,要把办好《思想战线》这个刊物,作为政研室的主要任务。
说 明
这次谈话,是邓小平开始遭到错误的批评后进行的。
1975年10月中、下旬,毛泽东就10月13日刘冰等人给他的信对邓小平作了严厉批评。毛泽东说:“清华大学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我看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我在北京,写信为什么不直接写给我,还要经小平转。小平偏袒刘冰。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
10月下旬和11月1日晚,毛泽东找邓小平谈了两次。
11月2日晚,中央政治局开会,担任联络员的毛远新对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的形势进行攻击和诬蔑,否定工农业、财贸、教育、文艺等方面经过初步整顿所取得的成绩。邓小平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他说:我是从今年3月九号文件开始抓工作,主持中央工作是7月,9号文件以后是什么路线,我主持中央工作三个多月是什么路线,可以考虑嘛!从9号文件以后全国的形势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这可以想想嘛!是好是坏实践可以证明。邓小平列举了3月以来作了那些工作,讲了那些话,并说,昨天晚上我问了主席,这一段工作的方针政策怎样,主席说对。
然而毛泽东这时的重心显然已经向另一面倾斜。11月3日,清华大学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吴德前往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刘冰来信的谈话,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革命的大辩论。所以,邓小平及时指示胡乔木,政研室以后就是抓紧做好两件事,一是西四院的工作,即编《毛选》第五卷,一是办好刊物。既紧缩了工作范围,又坚守住基本阵地。
胡乔木认真贯彻了邓小平的意图。他立即让吴冷西主持政研室各组组长会议,讨论如何给《思想战线》出题目,写文章,看稿子。并指定于光远、邓力群帮助胡绳抓《思想战线》的工作。虽然政研室的同志作出了很大努力,准备在1976年元旦创刊的《思想战线》的文章大多已排出清样,无奈这股“反击”的风愈刮愈烈,这个刊物终未面世。
第二十二次 1975年11月10日[30]
上午,邓小平约胡乔木去,告诉他说:我现受批判,起因是转刘冰的信。并说:主席作了很严厉的批评,我作了自我批评。邓小平表示:信既要我转,总是说明写信的人认为我是同情他们的。邓小平还对胡乔木说,中央讲了,三项指示为纲这个提法不对,只有阶级斗争才是纲。
胡乔木说,转信的事恐怕不是主席批评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定是主席对你早就有了不满。邓小平说,过去把形势看得太简单了。
胡乔木提到,政研室今后要吸收“革命造反派”参加领导,邓小平听了马上摇头,说:不要!只要吸收年青一点的就行了。
胡乔木报告了政研室正在写的关于《水浒》的文章的题目和构思,邓小平说,写起来你直接送主席,不要经我转。
说 明
按照邓小平全面整顿的部署,在搞好《工业二十条》和《汇报提纲》之后,下一个重点是“文革”的重灾区教育的整顿了。邓小平在9月26日听取胡耀邦汇报科学工作时指出,“要后继有人,这是对教育部门提出的问题。”并说,“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这次汇报会后,周荣鑫积极行动起来,主持起草教育部向国务院的汇报提纲,着手整顿教育。正在这时,刘冰等人10月7日写了致“邓副主席并呈毛主席”的信。刘冰等人8月份的第一封信是邓小平转的。邓小平希望毛泽东了解迟群的劣迹解决清华大学的问题,从而推动教育的整顿,刘冰等人的第二封信当然立即照转。可是,没有想到转信成了爆发点,使1975年邓小平同“四人帮”的斗争形势发生了逆转。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邓小平光明磊落,立即找胡乔木说明自己现在受批评、作检讨的情况。胡乔木这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批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当然也是10月下旬以来邓小平在思考的问题。他从毛泽东关于刘冰的信的谈话中,从10月下旬、11月1日晚同毛泽东的两次谈话中,从11月2日晚同毛远新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辩论中,已经看到了分歧的焦点。他告诉胡乔木,“中央讲了,三项指示为纲这个提法不对,只有阶级斗争才是纲”。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评中间,这一句话是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分歧的焦点是三项指示为纲还是阶级斗争为纲。对“文化大革命”肯定还是否定,1975年的整顿对还是错,全由这个“纲”支配和决定。
胡乔木在斗争这样尖锐的关头,又一次提出政研室吸收“革命造反派”参加领导的问题。邓小平马上摇头,斩截地说:“不要!”表现了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的精神。这种坚定性是邓小平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次谈话后十天,11月20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会上传达毛泽东的意见,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希望初步统一认识。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一个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此议被邓小平婉拒。他接过毛主席11月13日指示要给一些老同志打招呼时说过的他们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话头,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胡乔木这一个月来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评《水浒》的文章上。他对先后出来的几个稿子都不满意,认为关于农民战争问题讲得太少。从10月中下旬起,他就埋头看《水浒》,打算亲自动手改写评《水浒》的文章。10月24日评《水浒》文章二稿付印,他和有关同志交换意见。11月8日还找胡绳谈了他的设想。第一部分主要讲农民战争的历史、农民局限性和皇权主义问题;第二部分从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展开,讲社会主义下的继续革命。胡乔木说他对第一部分已考虑得比较成熟,要胡绳帮助他考虑一下第二部分。这次谈话时形势虽然已经非常紧张,但胡乔木还是向邓小平报告了关于写这篇文章的打算。当然,邓小平这时已经无心也不适宜再管这类事了。
第二十三次 1975年11月15日[31]
胡乔木找邓小平,说明自己要对党、对中央讲清楚为刘冰转信的经过。
说 明
1975年11月14日,根据毛泽东前一天“向一些老同志打个招呼,如周荣鑫、李昌、胡耀邦、胡(乔木)、刘冰、李井泉等几十个人也要打招呼”的指示,邓小平和几位常务副总理在国务院召集胡乔木、周荣鑫、胡耀邦、李昌开会,通知他们政治局日内将开会谈他们几个人的问题。这次会上谈了周荣鑫、胡耀邦、李昌三人的“错误”,没有谈胡乔木的问题。胡乔木想到,为刘冰等人转信,当是自己的问题之一。在11月10日邓小平同胡乔木谈话时,胡就告诉邓,信是由李琦交我,我交给你的秘书的。邓完全不知道信是怎么来的,表示信既要邓转,总是说明写信人认为他是同情他们的。要胡不必提转信的事,以免事情复杂化。11月14日会后,胡觉得转信是一问题,不讲请楚内心不安,故11月15日找邓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