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人民发动了三次伟大的历史变革。第一次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第二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物质条件、经验积累和理论准备。第三次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掀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三次伟大历史变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对第二次伟大历史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这次伟大历史变革的亲自参加者和领导人之一。邓小平是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者,邓小平对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是这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
“文化大革命”之后,摆在中国面前有三条道路:一是走邪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倒向资本主义;二是走老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三是走新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和勇气智慧,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找到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又一次伟大变革。
第一,全力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恢复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准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的局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不仅需要从“文化大革命”灾难中彻底摆脱出来,而且需要跟上急剧发展的世界形势,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出色地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他以深邃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坚决抵制和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大解放,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他领导全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他领导全党重新评价历史,彻底纠正了一系列重大冤假错案,解放了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实现了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拨乱反正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政治路线和组织干部前提,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这个同遵义会议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历史转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照搬他国模式,走自己的路,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我们党吃过照搬别国模式的大亏,走了不少弯路。为此,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在毛泽东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多次强调,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决不能脱离自己的特点照搬别国的现代化模式。经过长期思考,他在中共十二大上响亮地提出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命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主题和明确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科学判断世情国情,提出新的时代观,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领导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方针。
邓小平深刻分析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揭示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时代特征。他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主张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领导全党成功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基础。
第四,全面回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战略步骤等重大问题,设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后,邓小平就开始认真思考和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1979年,他提出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小康社会。在他的指导下,中共十二大提出了“两步走”、“翻两番”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他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中共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战略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和方针政策,是一面引导全国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对后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第五,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成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开启者和领导者。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生产力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实践和重要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指引了发展进步的航向,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伟大开篇者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伟大结合,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征程,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壮丽篇章,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篇。
第一,正确解决科学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思想政治前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如何正确看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高瞻远瞩、鲜明果断地指出:既要捍卫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必须纠正其晚年错误,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又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体系。在他的亲自领导和主持下,我们党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非毛化”的错误思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第二,高度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丰富和完善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根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当时中国思想政治领域的情况,邓小平高度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党始终坚持正确思想路线,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日益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思想路线。
第三,大力提倡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深化和丰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南。
邓小平对辩证法的贡献不仅在一般辩证法的理论上,而且体现在领导活动、战略决策上,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他娴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思想。他科学把握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主张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明确提出要树立全局观念,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大局观和战略观;他反复要求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他始终坚持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统一,提出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他突出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邓小平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灵活运用辩证法观点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鲜活范例,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思想,构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第四,系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创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
邓小平是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人,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首创者。他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不发展生产力不能叫社会主义”,破除了不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经过长期探索,他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全面、准确、深刻的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进程和最终目标,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极其重要的新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第五,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发展阶段,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邓小平从改革开放之初就高度重视对我国现实实际和发展阶段的分析把握。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中共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为制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论据,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六,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基本途径。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发展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这个伟大创举正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基础之上的。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了长期深入的探索,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判断: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束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直到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找到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效途径,开辟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崭新道路。
第七,创造性地把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为衡量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提供了根本准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如何看待工作的是非得失,如何评价各项政策的实际成效,如何判断改革开放的性质,需要有明确的标准。邓小平针对实践中的困惑和理论上的争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理论具体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衡量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提供了根本指南、指明了正确方向,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奋勇前进纵观邓小平的一生,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伟大、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高高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勇敢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实践上开拓进取,理论上深入思考,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了理论创新和政治交代,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思想政治遗产。
第一,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他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是颠扑不破的。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突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科学世界观和工作作风最鲜明的特征,他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始终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形势,他明确表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全党全国人民“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承担起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责任。
第四,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但是还不够完善,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并使在这个制度下形成并实施的方针、政策更加定型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配套化、完善化、固定化,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重大政治任务。
第五,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给我们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这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他从不固守已有的理论,而是要求必须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纲领,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果断地指出:党的基本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同时强调,经济建设是一切问题的中心,一定要紧紧扭住不放;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牢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第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在“南方谈话”中,他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使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第八,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邓小平对共同富裕高度重视,把它置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的高度。他在1993年明确指出,“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九,必须认真解决好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丝毫不能掉以轻心,解决这些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创造新的思想理论观点,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用发展的方法,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特别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腐败工作关系到人心向背,必须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腐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
总之,邓小平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以其光辉的实践和睿智的思考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和伟大的政治遗产,长期激励和指引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