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如何奠定新中国的家底
发布时间: 2009-07-15    作者:何虎生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进城以后,共产党人面对的是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经济崩溃、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囤积居奇,为此,中共中央重拳出击,组建了中财委,统一处理全国经济问题。19494月到19503月,全国各地区先后发生四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此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稳定物价的斗争,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经济战线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延续10余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暴涨的混乱状态,建立起物价稳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为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1、陈云受命组建中财委
  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一年,同时又是解放区财政经济困难的一年。由于帝国主义长期侵略和掠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加上长期战争的破坏,到了1949年,财政枯竭,投机倒把猖獗,城乡交通阻隔,原材料匮乏,产品滞销,工人失业,正常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破坏,并出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局面。1949年,全国已解放的地区出现四次大的物价波动。
  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已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491010,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通知中指出:目前解放区的经济状况和财政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虽然我们的困难要小得多,但是确实有困难,这主要是物资和兵员不足供应战争的需要,通货膨胀已达到了相当大的程度。而当时财政工作主要是由华北财委来负责的,华北财委是在统一了华北、华东、西北、中原几地的财经工作基础上建立的,它在协调和组织几个区的财经工作中仍存在着实际的困难。许多中央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毛泽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党中央因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中财委来统一领导全国的财经工作。
  1949531,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中央财政经济机构大纲(草案)》的文件,由刘少奇起草,毛泽东审定,这个大纲指出了中财委的目的是为了供给目前人民革命战争的需要及改善人民生活之目的并使各地方的财政经济机构和中央财政经济机构建立正确的关系。《大纲》还要求: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之下,立即建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并陆续建立若干中央财政经济部门,作好目前中央的财政经济机构,这些机构,在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前的几个月内,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命令建立之,并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之委托,计划并领导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中央各财政经济部门在财政经济计划方面应服从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决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加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为委员;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应陆续设立中央计划局、中央财经人事局、中央技术管理局、私营企业中央事务局、合作事业中央管理局、外资企业中央事务局等工作机构,此外,以现在华北人民政府各财经部门为基础,应即陆续建立中央财政处、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中央商业处、交通处、燃料处、金属处、纺织处、工业处、农业处、林业处、水利处和中央铁道部等各中央财政经济部门在东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区域及各省各大中城市,均应建立财政委员会及各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若干财政经济部门,并在中央与上级财政经济机关的领导之下进行工作。这就确定了中财委作为党在经济战线的统一领导机构的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它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财经工作。
  当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领导中财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陈云。陈云曾主持过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财经办事处,后来领导东北财经委员会,工作十分出色,稳定了东北经济形势。因此在新中国建立初急需懂经济的人才的时候,自然陈云就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主持新中国的财经工作。在毛泽东和其它领导人确定大政方针的情况下,中财委作为党中央的财经参谋部和具体作战的指挥机构,在陈云的领导下,工作是做得出色的。
  中财委成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开上海会议,研究部署以稳定金融物价为中心的经济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