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改革潮流,是同苏共20大这个国际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毛泽东为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而开展调查研究期间,发生了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的重大事件。对此,毛泽东曾说,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娄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娄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就前者而言,他说:“这种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8]他强调,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否则革命就不能胜利,社会主义就不能成功。这个认识,对于这次调查研究工作是有积极影响的。就后者而言,毛泽东清醒地看到,赫鲁晓夫的错误做法,有可能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走向,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改革的逆向发展。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毛泽东预见的正确性。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涉及到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和历史经验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根本性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如果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历史经验被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将会被颠覆,社会主义改革也将走向反面。毛泽东主持撰写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总结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从方法论上回答了正确对待历史和历史经验问题。毛泽东强调要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具体经验(包括错误经验)加以区分,前者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共性,有普遍意义;后者则属于体现苏联一国特点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意义。这一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正确理解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正确学习外国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多次指明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这样两个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证,并且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起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这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又使之在中国在当代的运用中得到创新发展,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科学定位。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这个重要思想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加以贯彻的
再者,毛泽东热烈企盼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既强大,又可亲。1957年3月,毛泽东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在讲话提纲中写道:“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9]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既形象又具体的说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的内在魅力。
毛泽东在提出要“走自己的路”,思考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时,也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的。他在论十大关系中着重论述的几个关系,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而且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在他看来,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搞上去了,才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他在八大预备会议上曾尖锐地指出:如果生产还上不去,你像什么样子?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1页。
[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3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83页。
[8]《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 页。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