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发布时间: 2009-09-25    作者:    来源:国史网 200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共产党人必须关注民生、关心群众疾苦,坚决反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处为群众着想,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坚定地维护群众权益。对群众的安危冷暖,置若罔闻,麻木不仁,甚至直接做危害人民利益的事,必须坚决反对,严肃处理。对此,毛泽东也提出一些要求,主要是:

  1、改善民生必须着力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271—272页。)1942年12月,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耕牛、农具、种子、肥料、水利、牧草、农贷、移民、开荒、改良农作法、妇女劳动、二流子劳动、按家计划、合作社、变工队、运输队、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地而不是讲空话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67页。)1959年7月,他在《发展商业和副食品生产》一文中阐明,我们国家“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为了人民的利益,各级党委要“精心筹划,立即动手办起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274页。)这些就是要求我们满腔热情地关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特别要重视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办实事,求实效。

  2、改善民生必须减轻民负。毛泽东十分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人民收入。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要从两个方面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减轻农民对地主的负担,即实行减租减息;二是减轻农民对政府的负担,即实行精兵简政与发展一部分公营经济。他要求“县区党政工作人员在财政经济问题上,应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678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及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倡导下,上世纪40年代初的陕甘宁边区和各个解放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建国初期,毛泽东重视解决农业税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求必须减轻民负。1953年他发现全国约有10%的农户遭春荒夏荒,提出对这些农户要实行减税免税政策。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一度发生的征购过头粮的问题,毛泽东不止一次地作自我批评,并提出“抓紧检查督促,务必达到藏粮于民的目的,绝对不可以购过头粮”(《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1页。)。

  3、关注民生,特别要使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毛泽东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作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他对贫困群众的救济工作很重视,早在1933年就表扬过江西省长冈乡苏维埃的社会救济工作,说他们“是在最具体最实际地解决群众中的每一个困难问题”(《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270—271页。)。建国初期,他提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工作方针,对一切生活无着的人都要作适当安排。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强调要救济尚未就业的工人、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员,救济因负担太重无以为生的农民,救济灾民和无人管的孤寡者等。

  4、关注民生,必须坚决反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肃查处贪污腐败行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这是国民党的思想,我们决不能承袭。”(《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677页。)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提出:“军队、党部、政府的经济活动应与人民的经济活动取得协调,一切损害人民利益引起人民不满的事均不许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94页。)建国初期,毛泽东曾严厉批评在贵州参加生产建设的一个团侵占农民大量田地的行为。对粮食统购统销中一度出现的高征购,他也称之为是“竭泽而渔”。1956年11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讲到:河南一个地方修飞机场时强迫农民搬家,引起强烈反抗,后来向农民讲清了道理,对他们作了妥善安排,他们搬了家,飞机场也修了。在举了这个例子后,他说:现在,有这样一些人,好像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这样的人,群众反对他,我看是应当,我最欢迎。针对1958年“大跃进”后刮起的“共产风”,毛泽东指出这“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一定要认真退赔”。“因为我们剥夺了农民,这是马列主义完全不许可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982、983、984页。)此外,毛泽东还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2139页。)

  极少数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行为,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群关系,必须依照党纪国法严肃惩处。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就是要求共产党人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在搞好生产和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对当前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积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机关党委书记,北京100017〕

  《党的文献》2009年第4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