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国际视野下的大国领袖毛泽东
发布时间: 2014-03-12    作者:卢洁 龚格格    来源:党史博采 2013-1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位走在时代前面50年的天才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生平的评介呈现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逐渐客观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前,以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为代表,一批西方记者冲破国民党的封锁,通过实地采访,对毛泽东的形象进行了勾画,或真实,或片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因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或反面宣传而被扭曲的毛泽东形象。

  在这些西方记者的眼里,毛泽东举止随和,谈吐老练,愿意同远道而来的客人交往,毛泽东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斯诺来说,毛泽东是窑洞里的预言家,尽管毛泽东表面看上去很冷淡,斯诺还是被这位富于想象力的共产党领袖那种“天生精明”迷住了。斯诺感到了一种“天命的力量……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卡尔森说,毛泽东是他所遇到过的“最无私的人”,“一个社会空想家,一位走在时代前面50年的天才”。汉森认为毛泽东是一个谦逊的、“完全无私的人”。汉森指出,毛泽东是继斯大林之后“国际政治中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领袖”。伯特仑用同样的口吻称毛泽东是“中国的列宁”,并说他是中国人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冷静和稳定思想的人”。

  还有一些外国人在其著作中用近乎幽默、狂热的语言对毛泽东作出评述。比如,在冈瑟·斯坦看来,毛泽东是一个“身着肥大裤子、操着浓重乡音、精力充沛的农民知识分子”。厄尔·利夫写道:毛泽东决非共产主义的盲目信徒。他能够同任何人长谈到深夜,所涉及的问题小到唇膏,大到列宁主义,显示出对国际时事的广博知识。伊洛娜·拉尔夫·休斯声称自己见到这位红军领袖时,感到“一瞬间看到了永恒”。她写道:这位曾经是农民、哲学家、诗人、政治家和革命者的人,是“中华民族的化身”。 

  真正将毛泽东生平业绩进行较深入研究和剖析,并作出较为深刻评述的是斯诺。斯诺不仅仅对毛泽东个人生平作一般的叙述,而且将毛泽东个人的生平置于历史维度中,按时序分六个阶段进行考察。斯诺还对毛泽东作了这样的评价和预见: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如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

  斯诺在多次采访毛泽东之后,详细查阅所有能接触到的原始材料,比如苏维埃政府立法和执法机关的法令,各种报纸、杂志、小册子和报告,并尽可能核对了美国、中国以及苏联的权威著作中提供的材料。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采访毛泽东的记录稿,“在最后用英文定稿之前,曾先后两次译成中文呈送给毛泽东校订”。

  1945年1月30日,英国《新闻时事报》发表斯坦因写的《毛泽东朱德会见记》一文。他说,在我同毛泽东谈话的30小时当中,通过所有我所访问过的几百个共产党人,也包括地主、商人等等,我开始了解毛泽东先生所享有的信任与爱戴了。“他几乎羞怯的谦逊与自然的热诚,反映着对于别人的人性尊严的深深敬重,以及对人的学习能力的深深信任,那正是他不断地让负责的工作者们所牢记的基本意识之一。” 他这样记述道,毛泽东告诉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群众的小学生,如果我们要争取到胜利与和平,群众的意见与经验一定要作为我们政策的基础。因为人民能教给我们许许多多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听从他们,学习并了解他们的经验、愿望、批评,确定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的总和,再作为政策交还给他们。毛泽东说他的领导靠人民的信任,靠当前在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各级政府之下的8600万人民的信任。

  使“新中国”、“人民的中国”在国际上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外在密切关注新中国的发展和社会动向时,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毛泽东,试图通过毛泽东来研究中国的发展动态及其走向。这一时期,国外出版了一大批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对毛泽东的思想生平业绩的研究较前更为丰满、深入和全面。

  1961年,英国学者罗伯特·佩恩说:1949年时,毛泽东还是一个不广为世人所知的人物,而12年后他已闻名世界。历史上从未有一个人像毛泽东这样统治如此众多的人民。对中国共产主义起源的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得如此迫切。

  日本的竹内实在1965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与人生》。在他看来,毛泽东“首先是一位文学家、一位诗人”,他甚至认为,“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千古绝唱相比,毛泽东的诗词毫不逊色。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本书当时在日本引起较大反响,改变了日本人既往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肤浅看法。他后来回忆在北京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给予他终生的印象:“我注意到他浑身沉浸在沉静的气氛中。那种沉静的氛围很感染人,好像人被吸进去了似的。据说,宇宙有黑洞,而毛泽东具有的沉静的氛围,就像黑洞一样——巨大的,深不可测的空洞。”由此他得出结论:“毛泽东与其说是革命家,毋宁说是一个读书人。” 

  1969年,日本学者中西功在其著作《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中提出:“毛泽东在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干,尤其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像在中国这样一直以武装斗争形式为主的革命中,他确实是最为有用的人才。他在30年的革命过程中,竭尽一切努力,作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贡献。他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毛泽东传记作品,是国外毛泽东研究著名学者斯图加特·施拉姆所著的《毛泽东》。该书出版时,正值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有不少外国学者把这场运动理解成个人之间的“权力之争”,施拉姆在深入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毛泽东发动这场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为推行自己的政策,更深刻的考虑是培养接班人,反对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试图建立一种天生能预防官僚主义的新型党组织。

  通过分析,施拉姆对毛泽东作出基本的评价: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个独具理论思维的思想家。在《毛泽东》一书的序言中,施拉姆写道:“今日之中国是经过半个世纪革命之后而诞生的,而这场革命的方向实质上是由既是理论家又是活动家的毛泽东决定的。”在施拉姆看来,“在其整个政治生涯中,毛泽东将彻底改造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旨在将中国人民的力量解放出来。他决心使‘新中国’、‘人民的中国’在国际上恢复其应有的地位,即居于首位”。

  抹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逝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外国学者所谓的后毛泽东时代。这一时期,国外陆续产生了多部毛泽东生平思想研究著作。

  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是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作者认为,“毛泽东的主要功绩在于统一了中国”,“毛泽东不但把极其衰败和乱如一盘散沙的中国合为一体,同时,毛泽东也恢复了中国人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毛泽东传奇般的生平事迹更甚于他的理论创造活动”。

  在特里尔看来,“毛泽东的一生用一种模式是难以概括的”,因为他是“一个既是猛虎又是狡猾的猴子的人”,毛泽东绝不是一种,而至少是五种类型的人的综合:他是农民运动领袖,发起了全国的暴动;他是军事指挥家;他是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哲学家,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东方精神的新形式;他是全球最大的机构中的政治领袖。特里尔致力于将毛泽东塑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把毛泽东的生平事业描绘成一幅充满冲突和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

  1987年,日本学者竹内实在其《现代中国的实相》的序言中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的四位伟人之一。竹内实写道:“如果把始皇帝作为权力政治的第一人的话,那么孔子就是没有权力的精神世界的第一人。这样,权力方面的代表是秦始皇,权威方面的代表是孔子。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使这两个人合为一体的第三人而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他把自己塑造成既掌握权力又拥有思想这类人物”。“毛泽东是一位以中华世界为对象奋斗一生的人物。他应该在中华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抹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竹内实主编的《毛泽东集》10卷和《毛泽东集·补卷》9卷及别卷,共20卷本,已成为国外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必读文献资料,开创了国外文献学视域下毛泽东研究的先河。

  这一时期,《人民的皇帝毛泽东传》一书的作者迪克·威尔逊称,毛泽东是一位需要公正评价的历史巨人。以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著称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苏也认为,“不管人们对毛泽东有怎样的看法,谁都不能否认毛泽东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日本学者野村浩一也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这位“20世纪的东方巨人”。他写道:“回顾历史,恐怕没有人对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这一点表示怀疑。毛泽东是一位最杰出的革命家,他是一位率领几亿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从动乱中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不仅是20世纪的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者,而且也是一位给当今世界以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现代中国历史上值得大家关注和欣赏的一面镜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国学者对毛泽东生平业绩研究的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愈加走向深入、客观和历史的研究毛泽东,对毛泽东本人进行结论性的评述逐渐淡化。

  西方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认为,编译毛泽东的著作集将会给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一部传记则很快就会因中国国内陆续披露新的材料而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这一时期关于毛泽东生平业绩研究的论著,特别是对毛泽东一生进行描述的论著跳出了一味寻找新材料、披露新事实的范式。研究者跳出对毛泽东作整体性的、一生的最终评价,而将研究视角更多地聚焦于原始文献资料的研判,展开专题研究和分析。

  2002年,英国学者齐慕实在其新著《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有关这段历史的文献》中写道:“无论你认为毛泽东是否是英雄,不可怀疑的是这位伟大的舵手始终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生平和著作都是现代中国历史上值得大家关注和欣赏的一面镜子。”

  2006年,执教于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米歇尔·林奇教授在其著作中写道:“中国人民对毛泽东怀有敬畏的感情,很多人认为毛泽东是最伟大的英雄,他解放了全中国。毛泽东领导了一场广泛的社会革命,使中国成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带头与苏联相抗衡的世界力量。”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毛泽东生平研究著作是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丽贝卡·卡尔的《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世界中的中国简史》一书。该书将毛泽东置于20世纪的全球背景下进行语境阐释,作者希望还原一种世纪背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总体意识:是什么让毛泽东和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又是什么让毛泽东成为一位极具独特影响的领袖人物。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

  1951年,国外著名毛泽东研究学者本杰明·施瓦茨在《中国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毛主义”的概念,用这个专有名词来表述毛泽东思想。从此,国外学者围绕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基本内容、核心及主要特点等内容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学术研究,有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得出了形态各异的观点。比如,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问题,国外学术界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论”、“民族传统论”、“两源论”、“异端论”、“乌托邦主义论”等观点。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一种观点认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思想,并据此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点归结为“民粹主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思想,在这些学者眼里,毛泽东首先是一个实践家,其次才是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比如施拉姆认为,“毛泽东思想中充分阐释了领导者和群众之间诸如此类的各种关系。总的来说,群众路线是贯穿此类关系的核心概念”。总之,外国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在这个过程中,外国学者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发挥的作用、毛泽东对国际社会的影响等作出了较高评价。

  首先,有一批外国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据此,他们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关系问题给予肯定。比如,施拉姆在《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一文中指出,毫无疑问,毛泽东对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施拉姆这里讲的理论贡献应该是指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日本学者松村一人在其毛泽东研究代表作《论毛泽东哲学的意义》中写道:“今天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整个毛泽东的理论,正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专心思索而创造出来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的辩证唯物论,也大大前进一步。”日本学者野村浩一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的体现,它推动了中国的解放事业,能与列宁主义相提并论。

  其次,外国学者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正面评述集中在它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学者中西功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评述。在其著作《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中,中西功写道: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各个时期由“七大”所体现的毛泽东思想,以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第一个时期由“八大”所体现的毛泽东思想,都是科学的、正确的,是本来意义上的毛泽东思想。对于1958年以后由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所支撑的毛泽东的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毛泽东的思想,中西功则不以为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后,美国学者沃马克在其1982年出版的专著中引用香港报刊上的一段引文来表述自己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进程关系的看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多年来毛泽东思想已经和人民结成一体,没有人能摈弃它,人民不会摈弃它,因而他们不能抛弃他们自己革命的过去。他们不能把他们指导的并用来改变世界的武器置之一边……毛泽东犯了错误,不能认为要求党全面和正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便是反对毛泽东。”

  最后,外国学者无一例外地承认毛泽东思想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它对于国际社会,尤其是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973年,英国学者杰克·格雷在其专著中用专门章节分别论述了毛主义在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全世界的现实意义。1977年印度出版的马诺兰江·莫汉蒂的《革命暴力:印度毛主义运动研究》专门论述了毛泽东的革命理论以及对印度左派运动的影响。1981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在《毛主义的未来》一书分析了毛主义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同时他也暗示了毛主义在第三世界的成功和失败。

  这方面的论述最全面的是英国学者罗伯特·J·亚历山大1999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在第三世界的国际化》一书。亚历山大在书中专门论述了毛泽东思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状况。另外还单独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在非洲的影响。亚历山大并没有将介绍毛泽东思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影响截止到所谓的邓小平领导时期,而是将研究延续到了出版之前,作者试图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摈弃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仍然没有消失。

  2010年,美国学者里查德·沃林出版新著《风从东边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文化革命及其遗产》,再现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文化和政治领域的传奇经历,阐明了毛泽东主义现象是如何在法国掀起一场民主政治巨变。在作者看来,虽然毛泽东主义对法国最优秀、最聪慧的阶层中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其实他们并未真正理解中国政治。相反,更为矛盾的是,“文化大革命”被当作法国社会解放变革的工具。法国左翼派学生群体采纳了“文化革命”这一修辞说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批判中。作者还分析调查了毛泽东主义对法国文化领袖想象力的影响。

    1. 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
    2. 另一种眼光:2010年国外学者看中国
    3. 国外学者看新中国的两个30年
    4. 毛泽东领导军队正风反腐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5.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6.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溯源
    7.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8. 毛泽东与大比武运动的中止
    9.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10. 薛庆超: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是关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