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乔木动笔修改
对12月5日讲话稿,写作班子又进行讨论,作了修改,在12月7日先后印出两稿。12月7日第二稿送到了胡乔木手里,他开始考虑修改。在这个稿子上,胡乔木作了二十多处文字修改,同时写了三十多条批语,指明这些地方需要修改、加工。[13]但胡乔木并没有马上动手。据当时在胡乔木身边的秘书朱佳木回忆:“记得那天晚上,胡乔木并没有动笔。但第二天早饭后,他却把改过的稿子交给了我。原来,他是半夜两点爬起来,用了两个多小时改好的。”[14]
胡乔木在12月7日稿上进行修改的手稿迄今没有找到,但现存过程稿中还有一份标明12月7日的铅印稿,是根据对第二稿进行了修改而印出的12月7日第三稿。与12月7日第二稿比较,可见第三稿作了哪些补充修改。与胡乔木在第二稿上加的批语对照,这些补充、修改绝大多数在胡乔木加批语的地方,同批语的意向也是一致的。与上引朱佳木的回忆互相参证,可见:这些补充、修改出自胡乔木;12月7日第三稿是据胡乔木对第二稿的修改印出的。
胡乔木对12月7日第二稿作了不少重要的补充、修改。这些补充修改有些是邓小平2日和5日两次谈话中讲了而在稿子中被忽略或遗漏的,也有些是对邓小平讲的观点表述得不够充分和完满的,还有些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反复强调、反复阐述的思想、观点,当然有胡乔木对邓小平思想、观点的引申、拓展和发挥。
在讲话开头对会议的评价部分,胡乔木补充了有关重点转移及其意义的内容,使整个讲话扣住了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讨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它反映了新时期的本质特征。
关于思想不解放,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状态的历史原因,胡乔木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对邓小平的思想作了很好的发挥。一是把官僚主义问题同民主联系起来,改变12月7日第二稿单提官僚主义的写法,指出第二个原因是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普遍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二是增加了一个原因,是因为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什么事不干,什么问题不表态,四平八稳,反而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愿意去动脑筋了。
对第二部分从对天安门事件平反讲到充分发扬民主、对思想问题不能压服之处,胡乔木按照邓小平对“两个凡是”和压制、反对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多次批评,加写了一段话: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有一点不同意见,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进行打击压制,就要立案,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实际上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是一种神经衰弱的表现。这段话既对“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做法进行了历史批判,又对坚持“两个凡是”的领导人进行了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批评。
在发扬经济民主、扩大自主权这一部分,胡乔木按照邓小平“坚持按劳分配”的思想[15],加写了一段强调按劳分配、重视物质利益的政策性很强的话: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收入就应当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当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它就没有革命。但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是在牺牲精神的基础上产生,那就是宗教。[16]
在后面论述加强责任制的部分,胡乔木在多处把责任制同物质利益原则结合起来。原稿讲到几定完不成,打屁股“必须打到具体人身上才行”。胡乔木在这句话后面加上:同样,奖励也必须奖到具体的集体和个人才行。一个大的建设项目完成得好,国家要明令奖励,从领导人到职工,都应当得到适当的物质奖励,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在说到要发现专家,重用专家处,胡乔木不仅加上了培养专家,而且加上了要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原稿写到严格考核,“要根据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胡乔木加上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
在民主与法制一段讲到立法问题时,胡乔木也特别注重经济。在原稿“应该集中力量制订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它各种法律”后面,加写了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例如工会法、集体所有制经济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等。这样具体的关于经济方面的立法要求,以前没有人提过。此外,胡乔木还把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国际法的研究提上了日程。
胡乔木把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改定为“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在正文中着重说明,向前看的主要内涵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
在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的政策方面,胡乔木按邓小平多次强调、在12月5日谈话中又特别指明的政策(不要求全责备,允许继续改正,以前宽以后严),在“都要给以改正错误的机会,促使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加写了一段话:认识和改正错误需要一个过程,可以等待,给以考虑思索的时间,不要逼着马上检讨。这也是一种党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了认识,检讨了,就要表示欢迎。每个细节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处理可宽可严的,要从宽。这样做有利于安定团结。在选拔干部方面也是如此。针对“文化大革命”后干部队伍不纯,以至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存在严重问题的情况,提出:特别是选拔新干部[17]要严格。对于那些搞打砸抢的、派性思想严重的、完全为了私利陷害同志的、连党的最紧要的利益都不顾的人,不能重用。看风使舵、出卖灵魂、找靠山、不讲党的原则的人,也不能轻易信任,要警惕,要教育,促使他们改造世界观。
在第四部分开头,谈改革将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和遇到障碍,胡乔木按邓小平12月5日谈话补写了一大段话: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例如,企业的改组,就会发生人员的去留问题,减下来的人要重新分配或者等待分配,就会有不满意的;一部分工人、社员先富起来,暂时还不能富起来的工人、社员就会有意见;国家机关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要转到经济战线上去,也肯定会有人不服从分配的,等等。这些问题很快就要出现,明年不出现,后年就要大批出现。这段话是非常切合实际而且很有预见的。[18]
邓小平看了经胡乔木仔细修改过的稿子,比较满意。12月9日,又约胡乔木、于光远、林涧青面谈。邓小平认为,这一稿基本上可以了,还需要加加工。他谈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19]
按12月9日邓小平谈话,对讲话稿又作了一些修改。邓小平看了修改稿后,于12月11日又找谈话。其时胡乔木正召集起草农业问题文件的会议,无法分身,遂由胡耀邦带于光远、林涧青前往。事后,胡乔木把参加起草的人找到一起,主持研究了对讲话稿的修改。当天,邓小平的讲话稿基本完成。在讲话稿标题“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稿)”下面,署上了“邓小平”的名字。
五、胡乔木的最后加工和邓小平的审阅改定
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预定在12月13日下午举行。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将在叶剑英、华国锋之前讲话。据胡乔木当年的秘书朱佳木说,12月13日午饭后,胡乔木关起房门,对邓小平的讲话稿进行最后的修改加工,直到下午两点钟才脱手。立即让朱佳木直送邓小平家里。邓小平审阅改定后,在下午4点钟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这一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讲话。[20]
在12月11日稿上,邓小平、胡乔木最后又作了不少修改。[21]
全稿最为重要的一处改动是:在“今天,我主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这句点题的话中间,加上了邓小平一再特别突出强调的“实事求是”四个字,从而形成表述完整的、邓小平理论的第一个最著名的论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讲话稿最后加工的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也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在第一部分讲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那段话“我相信我们的人民是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的”后面,加上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也要注意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不要搞那些小道消息和手抄本之类的东西。”在谈到对犯错误干部的政策时,原稿提出,“对一般干部要宽些,对领导干部要严些”,改稿加上:“特别对高级干部更要严些”。
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增加了两条。一条是“我们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的时候,要切实做到分工负责”;另一条是在“有必要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一句中加上了“在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这个前提。
讲话稿最后的修改使讲话的一些提法更加全面,更加恰如其分。比如,在讲到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的特点及其严重性时,前面的稿子都有“因此比旧式的封建官僚主义还厉害”一句,显然说得过头了,定稿把这句删掉了。12月11日稿把产生僵化半僵化的一个原因――“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一段删掉了,最后修改稿予以恢复。在讲全国有些地区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时,原稿只特别提到西北,最后修改稿加上了西南。原稿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提法,最后一律改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有些地方只改动一个字或增加一个词语,表述更为准确。如在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中提出了今后衡量领导好不好的标准,加上“政治路线解决了”这个前提,又把“这就是今天主要的政治”中的今天改为今后;在“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就是政治标准”这一句中的“政治标准”前面,加上了“主要的”一语。
还有一些修改是为了保持全稿用语的一致。如原稿“应该”和“应当”混用,都统一用“应该”;“先好起来”和“先富起来”混用,按照邓小平本人所写“讲话提纲”的提法,用“先好起来”。
从胡乔木协助邓小平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过程这个侧面,可以看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思路的发展,也可以看到胡乔木如何紧跟邓小平的思路为写好这篇“主题报告”而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在1978年九十月间,邓小平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首先果断地提出结束清查工作,实行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胡乔木最初起草的讲话稿正是体现邓小平当时思想的产物。到了12月初,中央工作会议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进展迎来了伟大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民主法制,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让一部分人先好起来等思想突出地提到了全党的面前,产生了他的12月2日提纲和谈话。此后,经过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和党内状况的进一步观察和思考,邓小平更加明确了实现历史转折的路径,确定了前进的策略。12月5日他对讲话稿的构思、设计,使讲话的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切实,锋芒更加犀利。经过此后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十分紧密的、完整的历史主题。
邓小平在1978年九十月间至12月上中旬起草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轨迹,充分展现了这位20世纪中国伟人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阶段新理论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而作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理论家的胡乔木,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紧跟上历史的步伐,积极自觉地充当助手,竭忠尽智,呕心沥血,出色地参与完成了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的起草任务。他对讲话稿的修改,思维严密,文辞考究,忠实于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而又有引申发挥,使得邓小平的思想理论的表述臻于完美,又与邓小平的风格相谐调、相适称。邓小平称胡乔木为“党内第一枝笔”,这篇讲话稿的修改也是一个明证。
--------------------------------------------------------------------------------
[1]邓小平10月22日至29日应邀正式访问日本并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
[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2、84-85页。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页。
[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6]以上据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3-94页。朱佳木当时任胡乔木的秘书。他叙述事情的经过不仅靠记忆,同时依据他当时的工作日记。
[7]阮铭:《历史转折点上的胡耀邦》,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1年版,第83页。
[8]当时胡乔木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于光远任副院长。他们都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12月2日这次及下文谈到的12月5日、9日、11日共四次邓小平关于讲话稿起草谈话的参加者,均据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9]因此,邓小平这份讲话提纲的手稿一直留存在于光远处。于光远夫妇1997年2月找出,在《百年潮》1997年第4期上披露。这份手稿是邓小平用铅笔写在16开白纸上的,一共三页,约500字。内容如下(原文分行处用/标示):对会议评价/一、解放思想 开动机器/理论的重要/实践是检点[验]真理的标准――争论的必要。/实事求是 理论与实际结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党全民动脑筋。/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民主集中制的中心是民主,特别是近一时期。/民主选举 民主管理(监督)/政治与经济的统一 目前一时期主要反对空头政治/权力下放/千方百计/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 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来调节/三、向后看为的向前看/不要一刀切/解决遗留问题要快,要干净利落,时间不宜长/一部分照正常生活处理/不可能都满意/要告诉党内外,迟了不利。/毛主席/文革/安定团结十分重要/要大局为重/犯错误的,给机会:总结经验,改了就好。/四、克服官僚主义 人浮于事/一批企业做出示范/多了人怎么办/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扩大管理人员的权力/学会管理/选用人材/简化手续/改革制度(规章)/党委要善于领导 机构要很小/干什么/五、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干得好的要有物质鼓励/国内市场的重要/六、加强责任制 搞几定/从引进项目开始/请点专家/七、新的问题/人员考核的标准/多出人员的安置/(开辟新的行业)
[10]这份手写稿现存胡乔木传记编写组。这是于光远、林涧青组织起草的稿子的抄清稿,8开稿子30页,约12000字,是三个人分头抄写的。
[11]据现存手写稿。
[12]《党的文献》1998年第6期发表了胡乔木这份记录的影印件。本文中凡记录的文字均用楷体。因记录比较简约,不连贯和费解处,笔者以后来成文的讲话稿为依据,用宋体字补足,供读者参考。
[13]这份胡乔木批改过的稿子,现存《胡乔木传》编写组。
[14]朱佳木:《胡乔木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533页。
[15]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是邓小平看了胡乔木等主持撰写的《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初稿后于1978年3月28日约见胡乔木等人谈话的部分内容。邓小平肯定胡乔木等的这篇文章“写得好”,并提出“有些地方还要改一下,同当前按劳分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16]这段话在定稿中文字有些改动,最后一句改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17]后来的文本中“新干部”改为“干部”。
[18]在定稿本中,这段话作了一些文字修改,位置移到第四部分讲完处。
[19]据朱佳木:《胡乔木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49页。
[20]据朱佳木:《胡乔木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1]12月13日下午邓小平在闭幕会上讲话以后,12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秘书组印发了讲话稿(铅印),稿子左上方用黑体字标明定稿本,右上方有编号,标题为: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同12月11日稿对读,可以知道12月11日稿印出以后的两天里,特别是12月13日下午,邓小平和胡乔木等又作了哪些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