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冯纪忠:远去的大师
发布时间: 2009-12-18    作者:韩小蕙    来源:光明日报 2009-12-18
  字体:(     ) 关闭窗口

远去的冯纪忠,会在远方深情瞩望中国建筑的发展。

  这两天心里老是恓恓惶惶的。冥冥之中,老有一个声音催促我:“今年已经有那么多位文化老人走了,冬天又是老人的鬼门关,你快去上海看看冯老先生吧。”

  然而,还是晚了!

  就在我准备动身时,传来噩耗:冯纪忠先生因肺炎不治,2009年12月11日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享年95岁。

  心痛。悔恨。泪水。呜咽。悲哉!

  斯人已去,他的音容笑貌,丝丝缕缕,一起涌上心头,不停地闪回。一幕幕场景,活了一样地在我眼前浮现着。

94岁的获奖者

  2008年12月27日。深圳。“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颁奖典礼现场。

  全场因94岁的冯纪忠先生的到来而动容。一方面,冯纪忠也许是全世界建筑奖项的最高年龄的获奖者;另一方面,这个奖显然来到得有点迟了——不是颁奖者的迟到,而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建筑大师,被我们中国人认识得太迟了!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是中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生前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终生名誉院长。他1934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此为他建筑生涯的起点。1936年转赴奥地利维也纳工科大学学习建筑专业,5年后毕业,是当时两个最优等的毕业生之一,同时还获得了就读博士期间的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1946年,冯纪忠先生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才历经艰辛,辗转回到了祖国。1947年起执教于同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在漫漫60余年中,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规划设计师,真正的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里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不止一人两人。

  由于种种原因,冯先生的著述和设计作品不算多,但他的论文《空间原理》和设计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园”,却代表着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在他绵绵90余年的一生中,无论命运如何蹭蹬坎坷,九曲十八弯,却始终也没放弃“坚持服务于公民”的人生理念——这两点,是他毫无争议地荣获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原因所在。

  沸腾的会场上,人们为迟暮然而精神矍烁的冯老先生的到来,起立,鼓掌,喝彩,欢呼。为了表达对大奖的尊重,一直坐在轮椅里的冯纪忠,一定要步行上台领奖。94岁高龄的老人,不顾一天飞机旅程的疲惫,在女儿冯叶的帮助下,坚持着一步又一步,登上了一级又一级的台阶,终于在台上站定,亲手接过奖状,并致了长达5分钟的答辞。他说的是:“今天我获得这个奖,我觉得很惭愧。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原谅,我在很多地方做得恐怕是很不够的。”

  他庆幸自己能够在94岁的高龄,当众重申自己毕生追求的理念:“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其他的建筑如果不是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

  他强调,这个理念,他已经坚持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是遵从这个理念走过来的。因为,“这样的理念,能够使得中国建筑走向世界顶尖的水平。”

“与古为新”

  1946年回国之后,冯纪忠在执教的同时,还参加了当时南京的都市规划等项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参与了上海都市规划,设计了武汉“东湖客舍”、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等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建筑,并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初,冯纪忠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空间原理),并在教学上加以实施,不断地往学生们的心灵里撒种、育苗、培土、浇水、施肥……这样的远见卓识,使得几十年之后,改革开放背景下建筑大发展的中国,因有了这样的超前理念和这批领军人才,而“科学”了大量城市乡村,挽救了大量文物古迹,节约了大量人民税收,少缴了大量“学费”,少走了大量弯路,其功劳真是难以计算出来的“大大”焉!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之后的改革开放逐渐为中国带来了巨变。冯纪忠亦终于等来了一个施展自己设计理念和才华的机会——1978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在松江郊县古文物宋代方塔遗存处建立一个遗址公园,特别聘请冯纪忠主持方塔园的总体规划,冯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倾其一生的才华,让自己的建筑理念精华在方塔园里一一实现。方塔园的原址是一个宋代古塔,里面还有明代的影壁,但这两者并不在一条轴线上,处理起来很棘手。冯纪忠提出“与古为新”四个字,在尊古、古上加新使之成为全新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现代园林的组合方式,将古建筑与大广场的大地面、大水面、大草坪等相互贯通地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包容了历史而又崭新的现代空间。这种空间是东西古今相通的,是贯通生命境界的通透化的意动空间。

  工程完工后,轰动四方,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进方塔园,去领略这个当代仙境般的东方新园林。当时上海在建的一些园林都是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模式,很少具有时代感,而方塔园既能满足现代大量游人的使用,又孕育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神韵,所以好评如潮,甚至很快就远播到海外。

  然而谁也没想到,1983年的一场思想清理运动中,方塔园竟然受到批判,有人匪夷所思地指斥冯纪忠,说他给方塔园地面铺就的石块是“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的“罪行”,是“放毒”,应该“用水泥铺路才对”等等,一时间,这些“‘文革’用语”使冯纪忠的精神上受到非常大的压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同时在工程费用吃紧的情况下,冯纪忠又因地制宜,运用最普通的材料如竹子、茅草等,搭建了茶室何陋轩,使它成为方塔园里最大气美质而又与周边环境相谐相和的一个亭子。这画龙点睛的一笔,使已经成为仙境的方塔园“帝子乘风下翠微”,又回归了人间。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首任院长赵冰评价说:“何陋轩的形态是受了当地民居的启发,但它的曲线又恰恰是西方巴洛克式的,东方传统和西方古典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何陋轩虽然不大,但开启了新的空间概念,是和包豪斯典范、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一样重要的建筑。”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王澍指出:“冯纪忠先生一直以提倡现代主义空间研究影响中国建筑界,但方塔园着力的不只是空间。在空间之前,是旷远之意的直觉选择,而对旷远空间的着力,则颠覆了明清园林的繁复意涵。”他还断言说,方塔园可能成为中国建筑的一把尺子,无论谁撰写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史,方塔园都是无法绕过的。

  方塔园标志着冯纪忠完成了现代建筑的全新超越,在建筑及园林领域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同时,他也通过上海旧区改建探索着旧城改造的新方法,继续他在规划领域的拓展。这给冯纪忠赢得了国际声誉,1986年下半年,美国建筑协会授予冯纪忠“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称号,贝聿铭大师发来了贺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